1
“糊弄学”十级的我,被糊弄了。昨天,学校旁林业局的樱花开了,漫山遍野的粉白色,煞是好看。于是我便想邀请我的好朋友一起去看。12:00我:学校旁边林业局的樱花开了,听说超好看的,我们正好都没课,下午一起去看吧?12:30我:戳戳,在吗?好友:我也想去,但是下午有事,不能去了。虽然有些扫兴,但是抵不过对春光的热爱,我还是一个人去了,春光灿烂,大好美景,让人心情愉悦。
16:00
我:你忙完了吗?
我:这里真的超好看的。
我:你觉得哪一张最好看呀?我发朋友圈。
16:10
好友:忙完了,都挺好看的,都可以。
作为一个“糊弄学大师”,还能不明白嘛?这明明就是在糊弄我,我有些生气,就像当头被泼下一盆凉水,把所有的好心情和分享的欲望都被浇灭了。但当我翻阅了我和好友的聊天记录,才发现这种糊弄不是一次两次,我对她的糊弄敷衍更是习以为常。“今天老师上课讲的作业是什么呀?”“我也没听到”“今天中午想吃什么?”“随便,都可以。”我总是以这样的“糊弄学语录”应对好友的热情和分享欲,这背后固然有忙碌的原因,但何尝不是对我和她的友情的一种不重视,就是因为这样一次次的在我这里“碰钉子”,才慢慢地开始对我也冷漠了吧。
不只在人际交往上,糊弄会伤害感情,在学业上,糊弄也会自讨苦吃。之前,在完成老师交代的期末大作业时,我也糊弄了一个学期,直到期末要交上去时,才着急地发现自己做的并不多,最后用一周完成了大家一个学期完成的作业。
糊弄其实只能敷衍一时,而不能糊弄一世,你以为的“轻松”,却会留下隐患,最后让自己后悔。
2
如果糊弄成了习惯,爱又该何处安放?在《奇葩说》的辩题#好朋友失恋找你哭可以糊弄他吗#的讨论中,奇葩辩手傅首尔说自己的好朋友,从青葱岁月的陪伴到如今的生离死别,她一直感谢世界上有那么一些人让她能像猫一样有温顺又幸福的时刻,毕竟“谁能一直像一只狮子一样活着呢?”其实很多人只是外表坚强,内心其实脆弱。越长大,我们越会明白:好朋友越来越少、会哭着找朋友倾诉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成年人愿意向朋友展露自己的伤心,是要鼓足勇气的。这时候,作为朋友,那么还是应该多一些真诚,真心地陪着TA走出困境。这本身就是彼此的共同成长。而当我们开始质疑要不要“糊弄”时,或许对方在我们心里的份量已开始打折了,因为我们已经开始怀疑自己对对方的“真诚”了。其实,我心里从未想过和好友的感情淡漠,可敷衍早已成为了真心的阻碍。人和人之间的感情是相互的,没有人愿意自己的在乎换来的是敷衍。不仅是友情,亲情和爱情也不能被糊弄。父母总是在远方惦念牵挂着我们,却很少打一个电话,因为怕打扰我们,但我们在话语中,三言两语的“挺好的,还不错”,或许出于是担心父母担忧我们,但是也让父母的感到自己的关心不被重视。时间难以察觉地逝去,不要糊弄,多给父母一点体谅与关心,别让自己后悔,也别让惦念换来的是敷衍。和恋人的相处第一要义也是真诚,矛盾的小火苗可能就隐藏在敷衍和糊弄中。3
希望每一份真心都得以妥帖珍藏。正如奇葩说刘擎教授所说“只有内在的标准、只有自己知道是不是在糊弄,任何可以帮助对方走出失控的方式都是有效的、而不糊弄就是真诚。”
其实“糊弄学”的终极奥义在于用省下来的精力,做你认为真正重要的事情,爱真正值得爱的人。而我所谓的“精通糊弄学”,自谓的“糊弄学十级”其实走入了极端。
因为这糊弄了好友和自己本身的感情和真心。只有真诚地对待每一份感情,才会让彼此走近,不再疏离;只有妥善珍藏每一份真心,才不会让淡漠和耽搁成为自己后悔的曾经。
正如“糊弄组”组规中所说:“糊弄组奉行的是清楚自己可以糊弄的范畴,而有选择地糊弄。”只有明确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在该真诚、该努力时绝不糊弄,个人才能真正掌握人生主导权。
在放弃了“糊弄学”后,昨晚我与好友谈了很久的心。我们都承诺不再糊弄对方,并打算周末一起去看樱花,毕竟,唯有春光难以辜负!
互/动/话/题你有被人糊弄的经历吗?往/期/精/彩盘点那些奇葩公选课,江西高校也上榜了!如果不能早安与午安,那我祝你晚安。你会去刻意维系友情吗?编辑方明珠封面制作
曾令美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我们都“在看”呀~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