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28日“糊弄学”豆瓣小组创立
02第一篇报道年8月29日《呼和浩特晚报》
03大规模兴起年10月份,“糊弄学”大规模兴起
04高频率出现十一月份是“糊弄学”在大家眼前出现频率最高的时间段
55%的人听说过,其中25%的人已加入豆瓣糊弄学小组
绝大多数的人认为生活中需要某种程度的糊弄,28%的人认为非常需要,27%的人认为比较需要
什么场合需要糊弄?(80%的人认为在面对不感兴趣的话题,没什么用处的作业的时候是需要糊弄的)
“糊弄学”等级测试:
平均每种情境下有60%左右的人选择了“糊弄的选项”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对于“糊弄学”经典学语录,你用过几种?(基本每个人都用过3-4种“糊弄学”经典句式)
近40%的人认为“糊弄学”的存在有必然的社会原因,只有2%左右认为“糊弄学”不应该存在。
86%的人认为“糊弄学”是一种智慧的生活态度,要有选择地进行糊弄,可以省时省力。同时,78%的人认为糊弄应当是一种积极的自由,应当是温柔的抵抗,主动权握在自己的手中。
“糊弄学”豆瓣小组组长
“糊弄学”一直强调的是清楚自己可以糊弄的范畴而有选择性地糊弄,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上,且前提是明白什么是重要的事。
是社会氛围、文化观念、现实需求共同促成了“糊弄学”现在热度,是在我意料之外的。
官媒观点
在对糊弄学的态度上,支持和反对各占一半。支持方认为“糊弄学”是年轻人面对无效社交时的积极自救,是快节奏社交环境下的无奈之举。反对方则认为“糊弄学”是对社交焦虑无意义的逃避,只能起到暂时的缓解作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官媒也普遍提醒大家掌握好糊弄的度,不能滥用糊弄,“糊弄不重要的人和事,但不能糊弄自己。”支持
1、红网
标题:《为什么有人聊天回复、哈哈哈?原来是学了“糊弄学”》
观点:糊弄学的终极奥义,在于“用省下来的精力,做你认为真正重要的事情,爱真正值得爱的人。”
2、《中国青年报》
标题:《“糊弄学”是年轻人生活中的快捷键》
观点:糊弄并非不真诚,是应对一些人不顾社交界限、提出无理要求的无奈之举。而在个人生活中,其实是践行张弛有度的朴素道理。当然,理解并不等同于认可对它的滥用,“凡事皆可糊弄”的极端倾向并不足取。
反对
1、《光明日报》
标题:《“糊弄学”,就那么管用?》
观点:“糊弄学”只是暂时的缓解,并没锚定生活焦虑的核心痛点。如此重复循环,只会让自己离生活的主导权越来越远。
2、媒体:东南网
标题:《“糊弄学”并非万能,“弄弄子”要掌握好度》
观点:“糊弄学”只是暂时的缓解,与其一味糊弄不如试着主动出击,探寻一条解决“社恐”的新路径。在没有找寻到比“糊弄学”更便捷的方式之前,“弄弄子”们要掌握好度。
自媒体观点
1、新闻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