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石莲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1950年遵义跛子泥瓦匠,给军区司令员杨
TUhjnbcbe - 2025/1/24 23:27:00
北京哪个医生治疗白癜风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年在遵义城里,一名泥瓦匠手中拿着一份报纸,看着照片上的人物有些出神,由于不认识字,并不知道写的是啥,但是就是感觉照片上的两人很面熟,这名泥瓦匠拿着报纸赶紧找到识字的老友给自己读读!老友读过后,泥瓦匠心中乐开了花,暗自心中有了盘算。

孔宪权

回到家中后,泥瓦匠兴奋得整晚都睡不着,因为照片上的人是自己的老领导。兴奋之余又很是纠结,不知道应不应该告诉老领导自己还活着,这样会不会引起老领导的误会,以为自己想要借此谋取私利。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以后,泥瓦匠想起曾经毛委员和他们说过的话:“做人做事,要实事求是”,泥瓦匠终于下定了决心,准备给原来的老领导写信。

第二天泥瓦匠再次找到了老友,让老友帮他写了两封信,收信人分别是杨勇和苏振华,而寄信人为孔宪权。老友写完这封信后,内心有很多不解,眼前的泥瓦匠和两位大领导有什么关系?难道他有什么冤情?

杨勇和苏振华

信发出去不久后,时任贵州军区司令员杨勇,与政委苏振华,几乎同时收到一封来自遵义地区的信。杨勇由于刚到贵州履职,很多事情都需要他处理,这封信送到杨勇办公室时,忙碌的杨勇让警卫员也放在一边。当警卫员放下的瞬间,杨勇只是瞥了一眼,看到了孔宪权三个字,突然眼前一亮,怀疑自己看错了。

赶紧拿过信件仔细一看,眼睛里开始冒光,赶紧拆开信读了起来。读完后,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赶紧放下手头的工作,急不可耐地来到新任贵州军区政治委员苏振华的办公处。没有想到苏振华也收到了一封几乎一样的信。

杨勇

信中这名泥瓦匠希望二人能给自己安排一个工作,两位封疆大吏不仅没有拒绝,反而异常兴奋和高兴。这到底怎么回事,泥瓦匠和这二人到底是什么关系?要弄清事情的真相,还需要从泥瓦匠孔宪权的身份说起。

原来孔宪权是一名老红军,而杨勇和苏振华正是他的老领导,孔宪权曾经也是一员猛将,但是在遵义会议后就没有了任何消息,原来的老领导以为孔宪权已经牺牲。如今收到他的信件,心中别提有多高兴了。

贫苦生活练出了“三板斧”猛将

年,孔宪权出生在湖南浏阳,当时社会动荡不已,天灾加上人祸,已经把普通百姓逼上了绝路。本来新生命的诞生对一个家庭来说,应该是一个值得庆祝的喜事,可在孔宪权父母的脸上看不到一丝喜悦。

并不是父母不喜欢这个男孩,而是家中实在太过贫苦,家中又多了一张嘴,日子实在很难过。不到三岁孔宪权就开始帮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后来就开始为地主家干活,由于年龄太小,只能替地主家放牛,年纪尚小的孔宪权已尝遍了人间的酸甜苦辣。

孔宪权

为了寻找一个出路,听说红军是为穷人做事的队伍,孔宪权毅然告别了家人,翻山越岭来到了苏区,参加了革命。当时蒋介石已经背叛了革命,调集重兵,对苏区进行围剿。

而孔宪权虽然年龄不大,也是第一次摸枪,但是打起仗却异常凶猛,多次冲在队伍的最前面,而且从来都是轻伤不下火线。这种打起仗来不怕死的气概,感染着战友们,他的勇敢和凶猛,让他获得了一个“打不死的程咬金”的外号,就连队长都夸赞孔宪权的“三板斧”不简单啊!

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敌人并不甘心失败,不久后再次集结重兵围剿革命力量。在第四次反围剿打响以前,在同乡兼上级黄克诚的介绍下,孔宪权火线入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第四次反围剿打得很艰难,虽然取得了胜利,但红军的伤亡也不轻。尤其孔宪权所在的连队减员严重。蒋介石仿佛看到了机会,立刻发动了第五次围剿,不是所有的勇敢都可以获得胜利,还需要出色的指挥。由于指挥错误,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失败,此时红军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

身受重伤,成了跛子瓦匠

为了保留革命力量,红军被迫放弃了苏区,进行战略转移,孔宪权也跟随部队开始转移。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多次血战,队伍减员严重,湘江一战红军从八万减员到三万人。

此后每走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年红军渡过赤水以后,为了摆脱敌人,让红军有一个休整期,毛主席提出了“先夺娄山关,再攻遵义城”,之所以这样做,一是娄山关地理位置太过重要,拿下娄山关进可以拿下遵义城,退可以阻断敌人追击。二是娄山关驻守的官兵是贵州军阀王家烈的部下。战斗力不是太强,同时和蒋介石也存在着不小的分歧。

孔宪权所在的12团担任这次战斗的先锋团,战斗打响以后,战士们发现敌人战斗力异常凶悍,难道不是王家烈的黔军?敌军占领有利地形,从上向下对红军发动攻击,加上手中有重武器。红军这一仗打得艰难无比。凭着强大的意志,红军战士们前赴后继,前面的战士倒下了,后面的战士就捡起武器继续冲锋。

子弹耗尽后,就上刺刀,刺刀砍坏后,就用身边的石头,石头都没有,就用双手和拳头与敌人肉搏,在红军强大的威慑面前,黔军弃关逃跑,红军成功占领了娄山关。娄山关的成功占领,为遵义会议按时召开提供了前提条件。

此次战斗中,红军伤亡一百多人,孔宪权也身受重伤,其中胯骨受伤最重,当孔宪权醒来以后,已经被战士们抬到了集中收治伤病战士的老教堂里。孔宪权一共身中6枪,几颗子弹都碎在了骨头里,必须马上进行手术取出。可是当时根本就没有麻醉药,只能忍着。医生给孔宪权提供的唯一工具就是一块毛巾。

孔宪权被绑在担架上,医生用手术切开孔宪权的胯骨,用镊子一片一片把子弹抠出来,孔宪权全身上下已经被汗浸透,依旧一声不吭,手术结束后,护士和医生都对孔宪权佩服不已。

遵义会议结束后,红军继续北上,经过党委讨论后,决定把重伤员安置在本地养伤,而孔宪权由于胯骨被打碎,加上医疗物资匮乏,伤口一度化脓,所以党组织把他留到了当地。鉴于孔宪权平时突出的表现,尤其在娄山关战斗中突出的战功,组织给孔宪权留下三百大洋,还有一名通讯兵,便于伤好后和组织联系。这种待遇只有团以上干部才有享有,说明党组织对孔宪权很重视。

红军伤员

红军离开遵义那一天,孔宪权心中很难过,看着自己行动不便的双腿,内心懊悔不已,即使伤好以后,恐怕自己再也不能上阵杀敌了,因为自己的右腿比左腿长了一截。对于孔宪权来说,战场上赤峰陷阵已经过去了,因此他让通信兵不要等自己了,赶紧去追队伍。

而被留下的孔宪权,从一名红军战士变为了遵义街上一名走街串巷的货郎,无论做什么,孔宪权都有一颗热心肠。邻里有困难,他二话不说,陌生人有困难,他总会伸出手。

红军离开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到处搜寻留下红军踪迹,由于孔宪权为人和善,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在当地百姓保护下,多次躲过国民党反动派的搜捕。从此以后隐姓埋名在遵义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组织临走留给孔宪权三百多大洋,也全都帮助了身边的人。最后卖货郎实在无法维持自己生活开销。

因此跟他人学了泥瓦匠的伙计,因此在遵义,孔宪权被人称为“跛子瓦匠”,由于技术很不错,大家都喜欢找他干活。但是没有人知道孔宪权以前是一名老红军,他也从来没有向他人提过自己的过去。时间就这么一天一天过去,孔宪权从报纸上了解到不少关于红军的消息:什么时候红军变成了八路军,什么时候去打日本人,什么时候八路军改成了解放军,开始打国民党反动派等等

身份恢复,鞠躬尽瘁

虽然孔宪权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名称的变化,他知道共产党永远是共产党,这点永远都不会变。新中国建立后,孔宪权知道革命胜利,自己再也不用隐姓埋名,可以光明正大承认自己是红军。

孔宪权(中)

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孔宪权早早回到家中,买了一瓶酒,自己喝了一个痛快,一觉就睡到了天亮,平时孔宪权从来不喝酒。然而经过一番认真考虑后,孔宪权打算安心做一个泥瓦匠了却一生。

命运就是这么让人难以捉摸,年,杨勇和苏振华调任贵州任职,孔宪权从报纸上知道了这个消息,再次涌起了想为国家做一点贡献的想法。就出现了文章开头那一幕,杨勇收到信后,赶紧找到政委苏振华,而且还给孔宪权老乡黄克诚捎去了消息。三人得知孔宪权还在人世的时候,高兴坏了。

杨勇

赶紧让地方核实孔宪权的身份,以及这些经历,这些都是为了慎重,毕竟已经过去很多年。经过确认,孔宪权身份没有任何问题,于是恢复了孔宪权党员的身份,被任命为遵义第七区区长。

遵义纪念馆

而年决定修建遵义会议纪念馆时,馆长人选一直没有定下来,经过考察,发现孔宪权是最合适的人选。此后孔宪权便一直担任遵义会议纪念馆馆长,向后人讲述关于红军,关于革命的故事。年11月孔宪权老人由于病重,离开了他热爱的岗位。去世后,七大军区发来了吊唁电报,表达了对孔宪权的哀悼。

孔宪权用一生诠释了信仰的力量。

1
查看完整版本: 1950年遵义跛子泥瓦匠,给军区司令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