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减肥的人来说,飘香的美食和柔软的沙发都是诱惑,能否成功达成减肥目标,就要看是否能抵御住诱惑;
对于拍着胸脯说“不再熬夜”的人而言,夜晚更新的剧集、小说,还有朋友们宵夜的邀约皆为诱惑,树立起的flag倒或不倒,还得看会不会被诱惑所攻破;
……
大千世界,诱惑众多。这个时候,自律的人就格外令人肃然起敬。
当我们还在为了眼前的小事儿纠结于要不要自律,要不要坚持时,有一些老人,已经用贯穿漫长人生的自律,完成了他们长命百岁的奇迹。
健康的身体
得益于自律的生活
现居海淀区古月园的王文俊老人生于年,曾经是北京市市政设计院总工程师,从事桥梁设计工作。
老人在中国桥梁界造诣颇高,他做任何事都很有毅力,数十年中,他从来没有请过病假,一心扑在工作上,专心研究技术。
现在的生活也同样严于律己,十年如一日。老人说:“早上五点起床吃早点,二十分钟散步,休息半个小时候开始看报,中午休息,从一点开始继续看书看报……”
老人认为现在的健康得益于年轻时自律的生活,他说:“我觉得骑自行车对身体有好处,年到年间,我每天骑九公里上下班,除非有大风大雨,不然我都坚持,所以这三十年对我身体锻炼很有好处。”
老人对国家的发展充满信心,他激动地说:“就中美问题,我觉得我们应该有原则、有底限,对美国说不。希望我们国家越来越好。”
吟诗词、打太极
只因热爱,所以坚持
现居昌平区城北关西御路园的周佩兰老人生于年,年轻时曾担任小学语文老师,年从浙江余姚移居北京。
老人是语文老师,再加上老人的丈夫是一位文人,受到家庭的熏陶,老人对于文学极有兴趣。老人最喜欢的是诗词歌赋,这种热爱延续至今。
前两年老人开始背诗,如今已能熟练背诵诗词两百多首。《木兰辞》《葬花词》她都牢记于心,随便说上一首,老人都能倒背如流:“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墙壁上、桌子上都是抄写的诗词。
除了诗词,老人还坚持打太极拳二十年。凡是她所热爱的,都愿意坚持:“以前每天早晨练一个小时,早晨6:30练到7:30。”不仅锻炼上有技巧,在饮食上她也有秘诀:“我都只吃三分饱,清清爽爽三顿饭,特别规律。”超于常人的自律,使她身体如此健康。
老人对待生活十分积极乐观,对我们国家的发展也充满了信心,她说:“祝祖国生日快乐,越来越好!”
互相体谅
是家庭和睦的宝典
现居延庆区西龙湾村的王德起老人生于年,年轻时是一名勤劳的农民,耕田种菜,打理院子。
如今打理院子的重任落在了儿媳妇身上,老人欣慰地说:“外面的菜地,都是我的好儿媳打理的。她每天上班,还照顾我们,特别孝顺。”提起儿媳妇,老人是既心疼又感谢。
老人十分体谅孩子们,一点也不挑剔,他说:“知足了,挑剔啥,人家在外边做一天活了,回来给你做饭,不容易。”
对待家人他十分宽容,对待别人也能将心比心。原来老人是一名老党员,他说:“大家有困难,能帮就帮,也有人帮助我。”因此他和街坊邻居相处得都很融洽。
老人每天背着一把小椅子,走到村子的凉亭里和老伙伴们一块儿唠家常。每天两趟来回走,身体健朗,腿脚灵活。
老人感受到生活的巨大改变,也提出自己的期许,他说:“希望国家越来越好!”
一笔一划耐心画
动静结合健身心
现居昌平区金色漫香苑的申玉兰老人生于年,年轻时是一名家庭主妇,后因擅长手工活,在县里缝纫社参加工作。
老人很能吃苦,针线活做得特别好。现在她还能够穿针引线、画窗花。在她面前摊张纸,递支笔,就开始画。
老人专心致志地创作,先给花画上简单的轮廓,再耐心地勾勒花瓣。她的手虽然不如从前敏捷,但仍然灵活,没过多久,莲花、牡丹就跃然纸上。
正是因为老人勤于动手、善于干活,所以她的身体素质较强。现在她还能自个在屋里走走,有时坐着帮儿女摘摘豆角、剥葱、剥蒜。
老人也懂得动静结合,歇着的时候她就念经祈福。为此,她忌口吃素,但饮食上十分规律。这些都是她的长寿秘诀,另外老人的儿女还补充:“我母亲的秘诀啊!就是不操心别人的事,没烦恼。”
谈及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老人十分高兴,她说:“共产党好!祝祖国越来越好!”
一个温馨的家
就是最暖心的爱
现居昌平区北七家镇的杨凤林老人生于年,年轻时是一名家庭妇女,缝衣、做鞋,样样能行。
老人尤其擅长绣花,在当地小有名气,常给人做衣服、做被子。如今她不能绣花了,但是头脑和思维仍旧清晰。
老人告诉我们:“今天中午,吃的水饺,韭菜馅的。”她胃口好,一顿能吃下8个水饺,而且在吃的方面一点也不挑,心情温和,不和人发脾气。
如今照顾老人的是老人的侄子,两人已经相依为命了四十年。老人的侄子说:“老人家受苦受累一辈子,晚年就应当让他们生活得好一些,孝敬老人是我们的义务。而且我爸妈去世得早,所以我把对父母的爱全都倾注在她的身上。”现在他的儿女也常带着孩子回来陪陪老人,为老人营造一个温暖的家。
老人在和睦的生活里感受家庭的爱、国家的关怀,她的侄子替她送上衷心的祝福:“祝福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人民更加幸福安康。”
麻将、鲤鱼
都是她的“真爱”
现居海淀区肖家河东区的何淑媛老人生于年,年轻时是一名家庭妇女。
说起爱好,老人最钟爱的就是麻将了。老人的儿媳妇说:“她打了十多年的麻将。中午十二点以后开局,打到下午四点多钟,然后回家吃饭休息,晚上接着打到十一二点。”麻将可以说是何奶奶的“真爱”,就现在她还和儿女说:“我们组个局,打麻将啊?”
娱乐时最爱的是麻将,到了饭桌上,老人最喜欢的就是鱼了。老人的儿媳妇说:“她最喜欢鲤鱼,有时候炖一大条鲤鱼,搁几块豆腐,有营养,但是就怕她择不了刺了。”孩子们就常给她做番茄巴沙鱼,她胃口好,能吃下一碗。
老人的长寿秘诀还在于年轻时的工作,常年做针线活儿,眼睛、手、头脑共同配合,所以头脑灵活、清晰。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人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老人的儿媳妇祝愿:“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生活越来越好,衣食无忧,老人生活能够得到保证。”
学习是贯穿一生的事
现居昌平区北店嘉园的高世逵老人生于年,是海淀区教育局的退休会计,坚守岗位三十年。
老人退休后的生活十分丰富,他对什么事都充满好奇。在几年前他开始学习钢琴,每天他就守着音乐频道的教学节目,他说:“原本我就跟着学,可是后来突然不教了,我就自己学,弹弹练习曲。”在音乐上,老人充满热爱,学无止境。
老人的长寿秘诀就在于: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动手能力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近几年,他开始玩数独。不仅他自己玩,还带着家人一起玩,彼此交流经验,家庭学习氛围极强。
动脑之余,老人的手也不闲着,她的女儿拿出一盏台灯,她说:“这个是我父亲纯手工做的。”不仅如此,老人还很“潮”,他经常打开手机刷朋友圈、看新闻。
老人对于现在的生活感到十分满足,他激动地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不是歌词是事实!”
温暖自己,感染他人
现居昌平区回龙观的赵淑秋老人生于年,年轻时从事餐饮采购工作,也是一名厨师。
老人是四川人,孩子们为了照顾她,把她接来北京。虽然在北京居住了很多年,但老人依旧没改饮食习惯,她说:“四川菜好吃啊!炒菜做得好,火锅也喜欢吃。还喜欢吃肉。”说着,就闻见屋里飘来的香味,原来是孩子们在给老人做红烧排骨。
老人的女儿说:“我母亲就是勤劳、善良。过去家里条件还行,她就把衣服给别人穿,特别喜欢帮助别人,现在老家的邻居还打电话来关心她呢!。”正是老人心胸开朗、乐于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大家,所以孩子们都孝顺、尊敬她。
老人的家里挂满了温馨的照片,在这样温暖的家庭里老人也十分知足。小孩在家时,她更是开心,看着他们在屋里打羽毛球,她就帮着捡球,和孩子们一样快乐活泼。
老人喜欢热闹,聊及新中国成立70周年,她高兴地说:“祝祖国生日快乐!”
大风大浪之后
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现居朝阳区慈云寺北里的李秀英老人生于年,年,老人跟随丈夫从青岛迁移至北京,参加建设。
在混乱的年代,老人经历了不少磨难,老人的儿子说:“我母亲是小脚,抗战的时候,为了逃难,带着我大姐,走着去青岛找亲人。”在最艰难的时候,她表现得十分坚强。
正是乐观的心态,陪伴老人迎来现在的好时代。如今儿女孝顺,生活安逸,但是她依旧不闲着,还能帮着做点家务,拿起针线、剪子缝缝补补。
经历过大风大浪,老人遇事心宽。所以她心情好,胃口好。老人的儿子笑着说:“我母亲还爱吃肉食呢!烧鸡、猪蹄、涮羊肉,样样都喜欢。”
吃完饭,休息一会儿就得出去散散心。她就让孩子们推着她上红领巾公园,看大伙唱歌跳舞,家里的阿姨说:“大伙十分欢迎她,还拉着她的手呢!”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老人的儿子祝福道:“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好,人民的生活锦上添花。”
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是一种锻炼,也是一种爱
现居顺义区双兴东区的李秀玲老人生于年,年轻时生活在乡村,现与儿女相伴。
在过去老人既要干农活还要照顾家中的儿女,现在儿女孝顺,她自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闲着的时候她就看看电视、听评书。
但比起闲着,老人更愿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帮着叠叠衣服。老人拿起沙发上的衣服,用手捋一捋褶皱,左一下,右一下,没一会儿一件就叠好了。
为了让老人能够保持健朗的身体,老人的儿女们在饮食上也就特别注意,老人的女婿说:“每天都吃鸡蛋,其他的饭菜都变着法地给她做,各种营养都得跟上。”
老人虽然不挑食,但是也有一点自己的小爱好,喜欢吃糕点。她女婿说:“她吃饭有个习惯,都吃个八分饱,中午吃得多,晚上吃得少。”正是这样健康的饮食方式,才让她拥有好身体。
谈及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老人十分高兴,她说:“祝祖国生日快乐!”
适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北京市老龄办、北京市老龄协会与北京日报共同举办“我是百岁老人”、“我的长寿秘诀”系列宣传活动,与位北京百岁老人聊了聊他们的故事。
看着老人们洋溢着幸福的笑脸,仿佛百年人生中的酸甜苦辣都已经云淡风轻,只留下对生命的敬畏、对生活的感恩。
同时,老人们的笑脸也是对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最好的赠礼,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感谢百岁老人们为新中国所付出过的辛勤,也祝福老人们福寿康宁,继续创造长寿奇迹。
来源:北晚新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