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开平有个“加拿大村”,但要找到,还真不容易。
输入“加拿大村”导航会显示到“中共五龙村支部委员会”,然后坐巴士到了附近,是完全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地方。
一路打听,一位大姐热情相告:往前走到三门里的路口,公路对面有条路,一直走就到了。还好,到了路口,柱子上一堆路牌中“加拿大村”赫然在列。
“加拿大村”之名的由来,是因为村里所有居民都移居了加拿大。而当年这些华侨在家乡建盖的豪华洋楼都空置,成了一座冷寂的空村。
让我确定附近就是加拿大村的是这栋形如孤岛的“楼”,被农田和树木包围住,想必是不能拆除,才会在广阔的稻田里形如岛屿一般地存在。
后来才知,这栋楼的主人移居了美国,我走近看了看,门头上有着精美的雕刻,五彩的满洲窗应该是新装的,门上有写着“开楼参观电话”,但天色不早,打消了上楼看看的念头。
踩着细碎的石子路进入加拿大村,沧桑感扑面而来,到并不觉得荒凉,村子前面就有人在田间忙碌,田边成群的鹅闲庭信步,村口人家养的狗,一有人就警觉的吠起来。这里并不像网络上说的带着诡异气氛,村,只是没有人住了而已。
窗户都是紧闭的,锈迹斑斑的铁栅门,半人高的杂草,罗马柱的颜色已看不出了,都已颓败不堪。
村子并不大,建筑也不多,但都经过规划,大部分楼与楼的间距都整齐划一,间隔不到两米,让整个村看起来都非常“团结”,十几座洋楼都相距不远。
前排的比较华丽,精美些,往后的相对朴素一点,看得出当初也是较为用心地安排。
一共有5座庐,4座楼,1间会所和1座碉楼。
这个不大的村子,全村人都姓关,庐和楼也大多用主人的名字命名,这栋“耀东居庐”大概也能看出主人的名字了,还有“春庐”、“俊庐”、“郁庐”,以及“国豪楼”、“国根楼”、“春如楼”等等。
此外,大家当初还修建了一间会所,可谓是将国外的时髦理念都带回了家乡,其实也是便于大家有个交流的场所。
会所前面是西式风格,后面是中式歇山顶,最显眼的莫过于那个橙色枫叶图案了,猜想它原本也是红色的,只是褪淡了。
会所前晾晒着衣服,村里其实也有人!池塘里种了睡莲,旁边还养了一群鹅,这些想必都是那位热心守村人关伯的“成就”。
关伯原本住在邻村,有亲戚在加拿大村,亲戚临行前将屋子钥匙交给关伯,请其代管,而关伯也就成了这里临时的“留守者”,但他更像一个守卫者。
在村里前后转了两圈,早已人去楼空的老建筑,门上却还贴着春联,增添了一丝生气,颜色也还很新,想必是关伯每年都换新,有的门上还挂着红灯笼,就像屋子每晚亮着的灯火,等着主人回家。
每栋楼还挂着电表,装了路灯,当夜晚天色全黑,村里房前屋后都亮着路灯,远远看过来,就和一座普通村庄差别不大,只是屋里没有光。
全村最出名的洋楼是“春如楼”,楼前挂着“关国暖故居”的牌子,而这栋楼也是村里最豪华的,它的主人关国暖便是当年最早到加拿大“淘金”的。
在民国初年,这位在海外靠着经营中药材发了家,也是当地华侨中实力最强的一位,后来回乡便将13户关姓同乡带走,漂洋过海到枫叶国谋生。
那个年代,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发现金矿,于是兴建铁路,需要大批劳工,而国内局势又动荡,寻求出路的华工便大批涌向那里,华人多需求也多,有经商头脑的人还抓住机会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在海外辛苦打拼的华工,节衣缩食攒下了一笔钱,每个人的梦想便是回乡完成“田、园、庐、墓”的生活,衣锦还乡,落叶归根。
当他们回到家乡,成了村民口中的“金山伯”、“花旗客”。人生三件事:买地、建房、娶亲,逐一完成,所有的辛苦都在此刻逝去。
建大屋更成了对多年辛劳的一大犒赏,不可马虎。连钢筋、水泥和木材,都是华侨们从加拿大运到香港,再由香港运回开平的,历时三个月才到。
建房的青砖则取自当地最有名的楼岗青砖,硬度和强度都优于红砖,也更适合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可见当年建屋的时候,他们都是希望房子能经百年风雨,伴随自己在家乡终老。
在建造的样式上,在他们精美的洋楼上,还喜欢加入中式的花窗、福字、还有类似梅兰竹菊的山水画,浪漫的罗马柱旁边,门却来一个广式西关大屋的三件头。
这些楼都建于-年,除了别墅,大家还凑钱建了一座碉楼立在村头,并将村子取名“耀华坊”。但住的日子远比他们想象中要短,年,村里最后一户人家也移民到了加拿大,村子真正成了空村。
开头几年,可能还会偶尔回来看下旧居,而随着老人故去,乡愁渐淡,而那门前齐人高的杂草,也告诉到访者:多年未有人回来过了。
但听闻政府有意将加拿大村纳入侨乡的旅游开发计划,在几年后,经过翻修,成为一个侨乡历史的展示点。或许将来,远在海外的华侨和后辈,要慰藉乡愁的时候,只能用一种参观者的身份来完成了。
交通小贴士:
1,可以乘坐开平当地巴士、、路到“三门里”站下车,然后到公里对面附近找到“加拿大村”的指示牌,沿着路口进入,一直走,大约3公里左右到。
2,不要导航“加拿大村”,要导航“虾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