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石莲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陈岛上的建设
TUhjnbcbe - 2023/7/21 19:31:00

央广网台州5月8日消息(记者李佳)大陈岛,是散落在浙江台州海岸线上的百来个大小岛屿中的一座,也是其中颇具传奇色彩的一个。年,大陈岛解放。那时的大陈岛满目疮痍,60多年过去,大陈岛早已褪去荒芜旧貌。

近日,记者登上大陈岛蹲点采访,想看看看大陈人究竟是如何把一无所有的“海上荒岛”建设成美丽的“东海明珠”。

徐定寿、周银翠夫妇:海岛生活62年

年至年,共有5批名青年志愿垦荒队员陆续上岛,重建大陈岛。到年7月,大陈岛垦荒的历史任务顺利完成,部分老垦荒队员调离了海岛,也不少人选择坚守。

徐定寿、周银翠夫妇(央广网记者李佳摄)

我在岛上的采访,就从仍在岛上生活的老垦荒队员徐定寿、周银翠夫妇开始。年2月,两人作为第二批垦荒队员登上大陈岛,那一年周银翠21岁,徐定寿26岁,他们的孩子当时才一两岁。

晕船是当时垦荒队员们面临的第一个“下马威”,周银翠老人告诉记者,她老家是温州永嘉山区,从没出过海,当时在海上颠簸了6个小时,她也吐了一路。满怀期待地登岛,面对的却是一片荒芜,“山里面都是铁丝网、地雷,没有一座房子是好的,都是破破烂烂的”。

周银翠被安排的工作是农活,“种瓜种豆,我还要居民家里捞粪,然后挑到山上的田里,挑着一百来斤的桶,赤脚走石子路,非常痛。”垦荒任务无疑是繁重的,但澎湃的激情弥补了体力的不足。

62年,在大陈岛沧海桑田的历史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是对一个人来说,却几乎是人生一辈子,期间必然经受各种严峻的考验,但徐定寿、周银翠老人的脸上没有丝毫愁容。采访结束,周银翠老人送记者到门口,边挥手,边说“不管什么时候再来,我都在”。

 沿海移民上岛:背井离乡创造新生活

当年在大陈岛上生活的除了名垦荒队员,还有很多浙江沿海的渔民、农民,为了重建大陈岛,他们背井离乡移居岛上,用辛勤劳动建设新的家园,尝遍酸甜苦辣。

陈桂兰老人(央广网记者李佳摄)

77岁的大小浦村渔民陈桂兰,皮肤黝黑,戴着岛上妇女常见的遮阳帽,一双手布满了沟壑。记者见到她时,她在拾掇菜地,乐呵呵地告诉记者现在日子好过了,不过她节俭惯了,还是会自己种菜。

陈桂兰的老家在海对面的金清,老伴儿是从温岭山区移民过来的。她还记得,年上岛时,岛上茅草比她个子还高,而且茅草地里还暗藏着危险——遗留的地雷。“那时候,山上都是茅草,没有树,我们就开荒种树,种了很多树,现在望夫礁山上全都是我们当年种下的树”。现在的大陈岛,是省级海岛森林公园,岛上树木葱茏,森林覆盖率超过60%,其中必有一份他们当年种树的功劳。

“垦二代”们:在坚守,也在传承

王海强,是岛上出生的“垦二代”。年,19岁的他成了岛上一名电力线路工人,从此为大陈岛的电网建设奉献了22年青春。在日复一日的爬杆架线、风吹雨淋中,王海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岛上所有10千伏线路以及不计其数的低压线路、各种配变、分支箱他了然于胸,“岛上来根电线杆,有一半左右是我参与立的”。

大陈供电所电工在巡线(央广网发张圆摄)

海岛电网薄弱,且常年受台风、咸雾侵袭,“以前一刮台风就要停电”,王海强就不断摸索,给岛上所有电杆做了防风拉线,能够抵御近16级的台风。为了防止海雾侵袭导致杆塔放点,他把绝缘子由10千伏等级的换成20千伏等级的,彻底消除这一现象。

大陈卫生院院长项文斌,也是岛上出生,年他从卫校毕业,放弃了去杭州工作的机会,回到岛上当一名基层医生。但是海岛条件艰苦,大陈卫生院人手紧张,作为新人的他,是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做过卫生防疫,X光拍片、中药房、西药房都做过,除了妇产科,其他科室都呆过。”

岛上交通不便,最怕天气不好没有船却碰到危急病人需要转运去陆地看病的情况。在项文斌32年的海岛医生生涯中,每年都有将近20个病人需要转诊,需要医生护士一路护医院,天气不好时海上风浪大,其中的辛苦常人很难体会。但是项文斌说起来都很淡然,“我在岛上出生成长,也习惯了岛上的生活,就不离开了。”

艰苦创业之路,后继有人

“垦荒”,对现在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是个陌生的词汇。大陈镇的乡镇干部们,平均年龄35岁左右,他们扎根海岛,服务百姓。身兼大陈镇社发办副主任、妇联副主席、便民服务窗口工作人员数职的王燕,工作是忙碌的。两个年幼的孩子在椒江生活,而她有时候一上岛就连着半个月不回去,

1
查看完整版本: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大陈岛上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