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桃核承气汤
:《伤寒论》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四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芒硝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
02:旋覆代赭汤
:《伤寒论》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汤主之。”
: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03:竹叶石膏汤
:《伤寒论》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04:麻*汤
:《伤寒论》
:
①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汤主之。
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复发汗,宜麻*汤。”
:麻*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05:吴茱萸汤
:《伤寒论》
:
①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③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06:芍药甘草汤
:《伤寒论》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白芍药、甘草各四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07: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洗),*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08:真武汤
:《伤寒论》
:
①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茯苓、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09:猪苓汤
:《伤寒论》
:
①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10:小承气汤
:《伤寒论》
:
①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②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③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大便必复鞕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大*四两(酒洗),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11:甘草泻心汤
:《伤寒论》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属甘草泻心汤。
:甘草四两(炙),*芩三两,干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连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2:*连汤
:《伤寒论》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连汤主之。”
:*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三两,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服夜二服。
13:附子汤
:《伤寒论》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4:当归四逆汤
:《伤寒论》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5:桂枝芍药知母汤
:《金匮要略》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两(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16:*芪桂枝五物汤
:《金匮要略》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17:半夏厚朴汤
:《金匮要略》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18:瓜蒌薤白半夏汤
:《金匮要略》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瓜蒌实一枚,薤白三两,半夏半斤,白酒一斗。
: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19:苓桂术甘汤
:《金匮要略》
:
①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
: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草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20:泽泻汤
:《金匮要略》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泽泻五两,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21:百合地*汤
:《金匮要略》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汤主之。”
:百合七枚(擘),生地*汁一升。
:上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
22:枳实薤白桂枝汤
:《金匮要略》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
:枳实四枚,厚朴四两,薤白半斤,桂枝一两,瓜蒌实一枚(捣)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
23:大建中汤
:《金匮要略》
:“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蜀椒二合(去汗),干姜四两,人参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24:橘皮竹茹汤
:《金匮要略》
:“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橘皮二升,竹茹二升,大枣三十枚,生姜半斤,甘草五两,人参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25:麦门冬汤
:《金匮要略》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26:甘姜苓术汤
:《金匮要略》
:“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甘草、白术各二两,干姜、茯苓各四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27:厚朴七物汤
:《金匮要略》
:“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
:厚朴半斤,甘草、大*各三两,大枣十枚,枳实五枚,桂枝二两,生姜五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日三服。
28:厚朴麻*汤
:《金匮要略》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汤主之。”
:厚朴五两,麻*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29:当归建中汤
:《千金翼方》
:“治产后虚羸不足,腹中疾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若小腹拘急挛痛引腰背,不能饮食,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内补方。”
:当归四两,桂心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一日令尽。
30:温脾汤
:《备急千金要方》
:“治下久赤白连年不止,及霍乱,脾胃冷,实不消。”
:大*四两,人参、甘草、干姜各二两,附子一枚(大者)。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临熟下大*。
31:温胆汤
:《备急千金要方》
:“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
: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33:小续命汤
:《备急千金要方》
:“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忽忽,神情闷乱,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方。”
:麻*、防己、人参、*芩、桂心、甘草、芍药、川芎、杏仁各一两,附子一枚,防风一两半,生姜五两。
:右十二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三沸,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甚良。不瘥,更合三、四剂,必佳。
33:开心散
:《备急千金要方》
:“开心散,主好忘方。”
:远志、人参各四分,茯苓二两,菖蒲一两
:右四味治下筛,饮服方寸匕,日三。
34:槐花散
:《普济本事方》
:“治肠风脏*,槐花散。”
:槐花(炒),柏叶(烂杵焙),荆芥穗,枳壳(去穰细切,麸炒*)。
:等分,为细末,用清米饮调下二钱,空心食前服。
35:竹茹汤
:《普济本事方》
:“治胃热呕吐,竹茹汤。”
:干葛三两,甘草三分(炙),半夏三分(姜汁半盏,浆水一升煮耗半)。
:右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三片,竹茹一弹大,枣一个,同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36:辛夷散
:《严氏济生方》
:“治肺虚,风寒湿热之气加之,鼻内壅塞,涕出不已,或气息不通,或不闻香臭。”
:辛夷仁、细辛、藁本(去芦)、升麻、川芎、木通(去节)、防风(去芦)、羌活(去芦)、甘草(炙)、白芷各等分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服。
37:当归饮子
:《严氏济生方》
:“治心血凝滞,内蕴风热,发见皮肤,遍身疮疥,或肿或痒,或脓水浸淫,或发赤疹。”
:当归(去芦)、白芍药、川芎、生地*(洗)、白蒺藜(炒,去尖)、防风(去芦)、荆芥穗各一两,何首乌、*芪(去芦),甘草(炙)各半两。
: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8:实脾散
:《严氏济生方》
:“治阴水,先实脾土。”
:厚朴(去皮,姜制,炒)、白术、木瓜(去瓤)、木香(不见火)、草果仁、大腹子、附子(炮、去皮脐)、白茯苓(去皮)、干姜(炮)各一两,甘草(炙)半两。
: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9:温经汤
:《妇人大全良方》
:“若经道不通,绕脐寒疝痛彻,其脉沉紧。此由寒气客于血室,血凝不行,结积血为气所冲,新血与故血相搏,所以发痛。譬如天寒地冻,水凝成冰。宜温经汤及桂枝桃仁汤、万病丸。”
:当归、川芎、芍药、桂心、牡丹皮、莪术各半两,人参、甘草、牛膝各一两。
: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40:泻白散
:《小儿药证直诀》
:“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
:地骨皮、桑白皮各一两,甘草(炙)一钱。
:上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
41:清心莲子饮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治心中蓄积,时常烦躁,因而思虑劳力,忧愁抑郁,是致小便白浊,或有沙膜,夜梦走泄,遗沥涩痛,便赤如血;或因酒色过度,上盛下虚,心火炎上,肺金受克,口舌干燥,渐成消渴,睡卧不安,四肢倦怠,男子五淋,妇人带下赤白;及病后气不收敛,阳浮于外,五心烦热。药性温平,不冷不热,常服清心养神,秘精补虚,滋润肠胃,调顺血气。”
:*芩、麦门冬(去心)、地骨皮、车前子、甘草(炙)各半两,石莲肉(去心)、白茯苓、*芪(蜜炙)、人参各七钱半。
:右剉散。每三钱,麦门冬十粒,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滓,水中沉冷,空心,食前服
42:甘露饮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治丈夫、妇人、小儿胃中客热,牙宣口气,齿龈肿烂,时出脓血,目睑垂重,常欲合闭;或频饥烦,不欲饮食,及赤目肿痛,不任凉药,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疮疹已发、未发,皆可服之。又疗脾胃受湿,瘀热在里,或醉饱房劳,湿热相搏,致生疸病,身面皆*,肢体微肿,胸满气短,大便不调,小便*涩,或时身热,并皆治之。”
:枇杷叶(刷去毛)、干熟地*(去土)、天门冬(去心,焙)、枳壳(去瓤,麸炒)、山茵陈(去梗)、生干地*、麦门冬(去心,焙)、石斛(去芦)、甘草(炙)、*芩。
:右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小儿一服分两服,仍量岁数加减与之。
43:华盖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治肺感寒邪,咳嗽上气,胸膈烦满,项背拘急,声重鼻塞,头昏目眩,痰气不利,呀呷有声。”
:紫苏子(炒)、赤茯苓(去皮)、桑白皮(炙)、陈皮(去白)、杏仁(去皮、尖,炒)、麻*(去根、节)各一两,甘草(炙)半两。
:右七味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
44:三痹汤
:《妇人大全良方》
:“治血气凝滞,手足拘挛,风痹,气痹等疾皆疗。”
:川续断、杜仲(去皮,切,姜汁炒)、防风、桂心、细辛、人参、茯苓、当归、白芍药、甘草各一两,秦艽、生地*、川芎、川独活各半两,*芪、川牛膝各一两。
:为末,每服五钱。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一盏,去滓热服,无时候,但腹稍空服。
45:升阳益胃汤
:《脾胃论》
:“脾胃之虚,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时值秋燥令行,湿热少退,体重节痛,口苦舌干,食无味,大便不调,小便频数,不嗜食,食不消。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乃阳气不伸故也。当升阳益胃,名之曰升阳益胃汤。”
:*芪二两,半夏(汤洗)、人参(去芦)、甘草(炙)各一两,防风、白芍药、羌活、独活各五钱,橘皮(连穰)四钱,茯苓、泽泻、柴胡、白术各三钱,*连二钱。
:每服三钱,生姜五片,枣二枚,去核,水三盏,同煎至一盏,去渣,温服,早饭、午饭之间服之,禁忌如前。其药渐加至五钱止。
46:清胃散
:《兰室秘藏》
:“治因服补胃热药,致使上下牙疼痛不可忍,牵引头脑、满面发热,大痛。足阳明之别络入脑,喜寒恶热,乃是手足阳明经中热盛而作也。其齿喜冷恶热。”
:当归身、择细*连、生地*(酒制)各三分,牡丹皮五分,升麻一钱。
:上为细末,都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带冷服之。
47:当归六*汤
:《兰室秘藏》
:“治盗汗之圣药也。”
:当归、生地*、熟地*、*柏、*芩、*连各等分,*芪加一倍。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前服。小儿减半服之。
48:圣愈汤
:《兰室秘藏》
:“治诸恶疮,血出多而心烦不安,不得睡眠,亡血故也,以此药主之。”
:生地*、熟地*、川芎、人参各三分,当归身、*芪各五分。
: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滓,稍热无时服。
49:乌药汤
:《兰室秘藏》
:“治妇人血海疼痛。”
:当归、甘草、木香各五钱,乌药一两,香附子二两(炒)。
:每服五钱,水二大盏,去滓,温服,食前。
48:羌活胜湿汤
:《内外伤辨惑论》
:“肩背痛不可回顾者,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拨,此足太阳经不通行,以羌活胜湿汤主之。”
:羌活、独活各一钱,藁本、防风、甘草(炙)、川芎各五分,蔓荆子三分。
: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空心食前。
50:羌活胜湿汤
:《内外伤辨惑论》
:“肩背痛不可回顾者,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拨,此足太阳经不通行,以羌活胜湿汤主之。”
:羌活、独活各一钱,藁本、防风、甘草(炙)、川芎各五分,蔓荆子三分。
: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空心食前。
51:当归补血汤
《内外伤辨惑论》
:“治肌热,燥热,困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
:*芪一两,当归二钱(酒洗)。
:上件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空心食前。
52:厚朴温中汤
:《内外伤辨惑论》
:“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及秋冬客寒犯胃,时作疼痛。”
:厚朴(姜制)、橘皮(去白)各一两,甘草(炙)、草豆蔻仁、茯苓(去皮)、木香各五钱,干姜七分。
:上为粗散,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前。忌一切冷物。
53:地*饮子
:《*帝素问宣明论方》
:“喑痱证,主肾虚。内夺而厥,舌喑不能言,二足废不为用。肾脉虚弱,其气厥不至,舌不仁。经云∶喑痱,足不履用,音声不出者。地*饮子主之,治喑痱,肾虚弱厥逆,语声不出,足废不用。”
:熟干地*、巴戟(去心)、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酒浸,焙)、附子(炮)、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麦门冬(去心)、菖蒲、远志(去心)各等分。
:右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枣一枚,薄荷,同煎至八分,不计时候。
54:大秦艽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中风,外无六经之形证,内无便溺之阻格,知血弱不能养筋,故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语,宜养血而筋自荣,大秦艽汤主之。”
:秦艽三两,甘草二两,川芎二两,当归二两,白芍药二两,细辛半两,川羌活、防风、*芩各一两,石膏二两,吴白芷一两,白术一两,生地*一两,熟地*一两,白茯苓一两,川独活二两。
:右十六味,剉,每服一两,水煎,去渣,温服,无时。
55:三化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中风外有六经之形证,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治之,内有便溺之阻格,复以三化汤主之。”
:厚朴、大*、枳实、羌活各等分。
:右剉如麻豆大,每服三两,水三升,煎至一升半,终日服之。以微利为度,无时。
56:清金化痰汤
:《医学统旨》
:“清金化痰汤,因火者,咽喉干痛,面赤,鼻出热气,其痰嗽而难出,色*且浓,或带血丝,或出腥臭。”
:*芩、山栀各一钱半,桔梗二钱,麦门冬(去心)、桑皮、贝母、知母、瓜蒌仁(炒)、橘红、茯苓各一钱,甘草四分。
:水二盅,煎八分,食后服。
57:桑白皮汤
:《景岳全书》
:“治肺气有余,火炎痰盛作喘。”
:桑白皮、半夏、苏子、杏仁、贝母、山栀、*芩、*连各八分。
:二盅,姜三片,煎八分,温服。
58:金水六君煎
:《景岳全书》
:“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多痰喘急等证。”
:当归二钱,熟地三、五钱,陈皮一钱半,半夏二钱,茯苓二钱,炙甘草一钱。
:水二盅,生姜三、五、七片,煎七、八分,食远温服。
59:暖肝煎
:《景岳全书》
:“治肝肾阴寒,小腹疼痛,疝气等证。”
:当归二、三钱,枸杞三钱,茯苓二钱,小茴香二钱,肉桂一、二钱,乌药二钱,沉香一钱或木香亦可。
:水一盅半,加生姜三、五片,煎七分,食远温服。
60:玉女煎
:《景岳全书》
:“治水亏火盛,六脉浮洪滑大,少阴不足,阳明有余,烦热干渴,头痛牙疼,失血等证。若大便溏泄者,乃非所宜。”
:生石膏三、五钱,熟地三、五钱或一两,麦冬二钱,知母、牛膝各一钱半。
:水一盅半,煎七分,温服或冷服。
61:保阴煎
:《景岳全书》
:“治水亏火盛,六脉浮洪滑大,少阴不足,阳明有余,烦热干渴,头痛牙疼,失血等证。若大便溏泄者,乃非所宜。”
:生石膏三、五钱,熟地三、五钱或一两,麦冬二钱,知母、牛膝各一钱半。
:水二盅,煎七分。食远温服。
62:化肝煎
:《景岳全书》
:“治怒气伤肝,因而气逆动火,致为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证。”
:青皮、陈皮各二钱,芍药二钱,丹皮、栀子(炒)、泽泻各一钱半,土贝母二、三钱。
:水一盅半,煎七、八分。食远温服。
63:济川煎
:《景岳全书》
:“凡病涉虚损,而大便闭结不通,则硝、*攻击等剂必不可用,若势有不得不通者,宜此主之。”
:当归三、五钱,牛膝二钱,肉苁蓉(酒洗去咸)二、三钱,泽泻一钱半,升麻五分、七分或一钱,枳壳一钱。
:水一盅半,煎七八分,食前服。
64:固阴煎
:《景岳全书》
:“治阴虚滑泄,带浊淋遗,及经水因虚不固等证。此方专主肝肾。”
:人参随宜,熟地三、五钱,山药二钱(炒),山茱萸一钱半,远志七分(炒),炙甘草一、二钱,五味子十四粒,菟丝子二、三钱(炒香)。
:水二盅,煎七分,食远温服。
65:托里消*散
:《外科正宗》
:“治痈疽已成不得内消者,宜服此药以托之,未成者可消,已成者即溃,腐肉易去,新肉易生,此时不可用内消泄气、寒凉等药致伤脾胃为要。”
:人参、川芎、白芍、*芪、当归、白术、茯苓、金银花各一钱,白芷、甘草、皂角针、桔梗各五分。
:水二盅,煎八分,食远服。
66:清上蠲痛汤
:《寿世保元》
:“论一切头痛主方,不论左右偏正新久,皆效。”
:当归一钱(酒洗),小川芎一钱,白芷一钱,细辛三分,羌活一钱,独活一钱,防风一钱,菊花五分,蔓荆子五分,苍术一钱(米泔浸),片芩一钱五分(酒炒),麦门冬一钱,甘草三分(生)。
:上锉一剂,生姜煎服。
67:清肺汤
:《万病回春》
:“治一切咳嗽,上焦痰盛。”
:*芩(去朽心)一钱半,桔梗(去芦)、茯苓(去皮)、陈皮(去白)、贝母(去心)、桑白皮各一钱,当归、天门冬(去心)、山栀、杏仁(去皮尖)、麦门冬(去心)各七分,五味子七粒,甘草三分。
:上锉,生姜、枣子煎,食后服。
68:养胃汤
:《证治准绳》
:“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憎寒壮热,头目昏疼,不问风寒二证,夹食停痰,俱能治之,但感风邪,以微汗为好。”
:半夏(汤洗七次)、厚朴(去粗皮、姜汁炒)、苍术(米泔浸一宿,洗切,炒)各一两,橘红七钱半,藿香叶(洗去土)、草果(去皮膜)、茯苓(去黑皮)、人参(去芦)各半两,炙甘草二钱半。
: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七片,乌梅一个,煎六分,热服。
69:清骨散
:《证治准绳》
:“专退骨蒸劳热。”
:银柴胡一钱五分,胡*连、秦艽、鳖甲(醋炙)、地骨皮、青蒿、知母各一钱,甘草五分。
:水二盅,煎八分,食远服。
70:石决明散
:《普济方》
:“石决明散,治风*气攻入头系眼昏暗,及头目不利。”
:石决明、羌活(去芦头)、草决明、菊花各一两,甘草(炙,剉)半两。
:右为散,每服二钱,以水一盏。煎六分,和滓,食后、临卧温服。
71:保元汤
:《简明医彀》
:“治元气虚弱,精神倦怠,肌肉柔慢,饮食少进,面青?白,睡卧宁静,及有杂证,皆属虚弱,宜服。”
:人参一钱,*芪二钱,甘草五分,肉桂二分
:右加生姜一片,水煎服。
72:达原饮
:《瘟疫论》
:“瘟疫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日后但热而无憎寒也,初起二三日,其脉不浮不沉而数,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头疼身痛,其时邪在伏脊之前,肠胃之后。虽有头疼身痛,此邪热浮越于经,不可认为伤寒表证,辄用麻*、桂枝之类强发其汗。此邪不在经,汗之徒伤表气,热亦不减。又不可下,此邪不在里,下之徒伤胃气,其渴愈甚。宜达原饮。”
:槟榔二钱,厚朴一钱,草果仁五分,知母一钱,芍药一钱,*芩一钱,甘草五分。
:右用水一盅,煎八分,午后温服。
73:升陷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
:生*芪六钱,知母三钱,柴胡一钱五分,桔梗一钱五分,升麻一钱。
:水煎服。
74:三甲复脉汤
:《温病条辨》
:
①下焦温病,热深厥甚,脉细促,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者,三甲复脉汤主之。
②燥久伤及肝肾之阴,上盛下虚,昼凉夜热,或干咳,或不咳,甚则痉厥者,三甲复脉汤主之。”
:炙甘草六钱,干地*六钱,生白芍六钱,麦冬五钱(不去心),阿胶三钱,麻仁三钱,生牡蛎五钱,生鳖甲八钱,生龟板一两。
:水八杯,煮取八分三杯,分三次服。
75:沙参麦冬汤
:《温病条辨》
:“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
:沙参三钱,玉竹二钱,生甘草一钱,冬桑叶一钱五分,麦冬三钱,生扁豆一钱五分,花粉一钱五分。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76:新加香薷饮
:《温病条辨》
:“手太阴暑温,如上条证,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饮主之。”
:香薷二钱,银花三钱,鲜扁豆花三钱,厚朴二钱,连翘二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再作服。
77:桑杏汤
:《温病条辨》
:“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
:桑叶一钱,杏仁一钱五分,沙参二钱,象贝一钱,香豉一钱,栀皮一钱,梨皮一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
78:益胃汤
:《温病条辨》
:“阳明温病,下后汗出,当复其阴,益胃汤主之。”
:沙参三钱,麦冬五钱,冰糖一钱,细生地五钱,玉竹一钱五分(炒香)。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
79:蠲痹汤
:《医学心悟》
:“通治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
:羌活、独活各一钱,桂心五分,秦艽一钱,当归三钱,川芎七分,甘草五分(炙),海风藤二钱,桑枝三钱,乳香、木香各八分。
:水煎服。
80:二冬汤
:《医学心悟》
:“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二冬汤主之。”
:天冬二钱(去心),麦冬三钱(去心),花粉一钱,*芩一钱,知母一钱,甘草五分,人参五分,荷叶一钱。
:水煎服
81:半夏白术天麻汤
:《医学心悟》
:“眩,谓眼黑;晕者,头旋也。……有湿痰壅遏者,书云,头旋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
:半夏一钱五分,天麻、茯苓、橘红各一钱,白术三钱,甘草五分。
:生姜一片,大枣二枚,水煎服。
82:藿朴夏苓汤
:《医原》
:“湿之化气,为阴中之阳,氤氲浊腻,故兼证最多,变迁最幻,愈期最缓。其见证也,面色混浊如油腻,口气浊腻不知味,或生甜水,舌苔白腻,膜原邪重则舌苔满布,厚如积粉,板贴不松,脉息模糊不清,或沉细似伏,断续不匀,神多沉困嗜睡。斯时也,邪在气分,即当分别湿多热多。”
:杜藿香二钱,真川朴一钱,姜半夏钱半,赤苓三钱,光杏仁三钱,生薏仁四钱,白蔻末六分,猪苓钱半,淡香豉三钱,建泽泻钱半。
:选用丝通草三钱,或五钱煎汤代水,煎上药服。
83:丁香柿蒂散
:《伤寒瘟疫条辨》
:“治久病呃逆,因下寒者。”
:丁香、柿蒂各二钱,人参一钱,生姜三钱。
:水煎温服。
84:一贯煎
:《医方絜度》
:“一贯煎主肝血衰少,脘痛,胁疼。”
:北沙参、麦冬、当归各一钱五分,枸杞、生地各三钱,川楝子二钱。
:水煎服。
85:易*汤
:《傅青主女科》
:“妇人有带下而色*者,宛如*茶浓汁,其气腥秽,所谓*带是也。……法宜补任脉之虚,而清肾火之炎,则庶几矣。方用易*汤。”
:山药一两(炒),芡实一两(炒),*柏二钱(盐水炒),车前子一钱(酒炒),白果十枚(碎)。
:水煎服。
86:宣郁通经汤
:《傅青主女科》
:“妇人有经前腹疼数日,而后经水行者,其经来多是紫黑块,人以为寒极而然也,谁知是热极而火不化乎!……治法似宜大泄肝中之火,然泄肝之火,而不解肝之郁,则热之标可去,而热之本未除也,其何能益!方用宣郁通经汤。”
:白芍五钱(酒炒),当归五钱(酒洗),丹皮五钱,山栀子三钱(炒),白芥子二钱(炒研),柴胡一钱,香附一钱(酒炒),川郁金一钱(醋炒),*芩一钱(酒炒),生甘草一钱。
:水煎服。
87:完带汤
:《傅青主女科》
:“妇人有终年累月下流白物,如涕如唾,不能禁止,甚则臭秽者,所谓白带也。……治法宜大补脾胃之气,稍佐以舒肝之品,使风木不闭塞于地中,则地气自升腾于天上,脾气健而湿气消,自无白带之患矣。方用完带汤。”
:白术一两(土炒),山药一两(炒),人参二钱,白芍五钱(酒炒),车前子三钱(酒炒),苍术三钱(制),甘草一钱,陈皮五分,黑芥穗五分,柴胡六分。
:水煎服。
88:清经散
:《傅青主女科》
:“妇人有先期经来者,其经甚多,人以为血热之极也,谁知是肾中水火太旺乎。……治之法但少清其热,不必泄其水也。方用清经散。”
:丹皮三钱,地骨皮五钱,白芍三钱(酒炒),大熟地三钱(九蒸),青蒿二钱,白茯苓一钱,*柏五分(盐水浸,炒)。
:水煎服。
89:清肝止淋汤
:《傅青主女科》
:“妇人有带下而色红者,似血非血,淋沥不断,所谓赤带也。……治法须清肝火而扶脾气,则庶几可愈。方用清肝止淋汤。”
:白芍一两(醋炒),当归一两(酒洗),生地五钱(酒炒),阿胶三钱(白面炒),粉丹皮三钱,*柏二钱,牛膝二钱,香附一钱(酒炒),红枣十个,小黑豆一两。
:水煎服。
90:两地汤
:《傅青主女科》
:“又有先期经来只一、二点者,人以为血热之极也,谁知肾中火旺而阴水亏乎。……治之法不必泄火,只专补水,水既足而火自消矣,亦既济之道也。方用两地汤。”
:大生地一两(酒炒),元参一两,白芍药五钱(酒炒),麦冬肉五钱,地骨皮三钱,阿胶三钱。
:水煎服。
91:四妙勇安汤
:《验方新编》
:“此症生手、足各指,或生指头,或生指节、指缝。初生或白色痛极,或如粟米起一*泡。其皮或如煮熟红枣,黑色不退,久则溃烂,节节脱落,延至手足背腐烂黑陷,痛不可忍。……宜用顶大甘草,研极细末,用香麻油调敷。……再用金银花、元参各三两,当归二两,甘草一两,水煎服。”
:金银花、元参各三两,当归二两,甘草一两。
:水煎服。
92:身痛逐瘀汤
:《医林改错》
:“凡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总名曰痹症……古方颇多,如古方治之不效,用身痛逐瘀汤。”
:秦艽一钱,川芎二钱,桃仁三钱,红花三钱,甘草二钱,羌活一钱,没药二钱,当归三钱,灵脂二钱(炒),香附一钱,牛膝三钱,地龙二钱(去土)。
:水煎服
93:除湿胃苓汤
:《医宗金鉴》
:“此证俗名蛇串疮,有干湿不同,红*之异,皆如累累珠形。……湿者色*白,水皰大小不等,作烂流水,较干者多疼,此属脾肺二经湿热,治宜除湿胃苓汤。”
:苍术(炒)、厚朴(姜炒)、陈皮、猪苓、泽泻、赤茯苓、白术(土炒)、滑石、防风、山栀子(生,研)、木通各一钱,肉桂、甘草(生)各三分。
:水二盅,灯心五十寸,煎八分,食前服。
94:枇杷清肺饮
:《医宗金鉴》
:“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宜内服枇杷清肺饮。”
:人参三分,枇杷叶二钱(刷去毛,蜜炙),甘草三分(生),*连一钱,桑白皮二钱(鲜者佳),*柏一钱。
:水一盅半,煎七分,食远服。
95:*连膏
:《医宗金鉴》
:“此证生于鼻窍内,初觉干燥疼痛,状如粟粒,甚则鼻外色红微肿,痛似火炙。由肺经壅热,上攻鼻窍,聚而不散,致成此疮。内宜*芩汤清之,外用油纸捻粘辰砂定痛散,送入鼻孔内。若干燥者,*连膏抹之立效。”
:*连三钱,当归尾五钱,生地一两,*柏三钱,姜*三钱
:香油十二两,将药煠枯,捞去渣;下*蜡四两溶化尽,用夏布将油滤净,倾入磁碗内,以柳枝不时搅之,候凝为度。
96:五味消*饮
:《医宗金鉴》
:“夫疔疮者,乃火证也。……初起俱宜服蟾酥丸汗之;*势不尽,憎寒壮热仍作者,宜服五味消*饮汗之。”
:金银花三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各一钱二分。
:水二盅,煎八分,加无灰酒半钟,再滚二、三沸时,热服。渣,如法再煎服,被盖出汗为度。
97:桃红四物汤
:《妇科冰鉴》
:“血多有块,色紫稠粘者,有瘀停也,桃红四物汤随其流以逐之。”
:生地三钱(酒洗),当归四钱(酒洗),白芍钱五分(酒炒),川芎一钱,桃仁十四粒(去皮尖研泥),红花一钱(酒洗)。
:水煎温服。
98:散偏汤
:《辨证录》
:“人有患半边头风者,或痛在右,或痛在左,大约痛于左者为多,百药治之罔效,人不知其故。此病得之郁气不宣,又加风邪袭之于少阳之经,遂致半边头痛也。其病有时重有时轻,大约遇顺境则痛轻,遇逆境则痛重,遇拂抑之事而更加之风寒之天,则大痛而不能出户……治法急宜解其肝胆之郁气。虽风入于少阳之胆,似乎解郁宜解其胆,然而胆与肝为表里,治胆者必须治肝。况郁气先伤肝而后伤胆,肝舒而胆亦舒也。方用散偏汤。”
:白芍五钱,川芎一两,郁李仁一钱,柴胡一钱,白芥子三钱,香附二钱,甘草一钱,白芷五分。
:水煎服。
99:清燥救肺汤
:《医门法律》
:“治诸气膹郁,诸痿喘呕。”
桑叶三钱(去枝梗),石膏二钱五分(煅),甘草一钱,人参七分,胡麻仁一钱(炒,研),真阿胶八分,麦门冬一钱二分(去心),杏仁七分(炮,去皮尖,炒*),枇杷叶一片(刷去毛,蜜涂炙*)。
:水一碗,煎六分,频频二、三次滚热服。
:凉血地*汤
:《外科大成》
:“治痔肿痛出血。”
:归尾一钱五分,生地二钱,赤芍一钱,*连(炒)二钱,枳壳一钱,*芩一钱(炒黑),槐角三钱(炒黑),地榆二钱(炒黑),荆芥一钱(炒黑),升麻五分,天花粉八分,甘草五分。
:右一剂。加生侧柏二钱,用水二大盅,煎一盅,空心服三、四剂,则痛止肿消,更外兼熏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