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转制转型成效显著
铿锵前行 前程似锦商业银行转制转型成效显著
新世纪以来的十余年,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实现了嬗变。如果说股份制改造和公开上市是商业银行脱胎换骨、凤凰涅槃的契机和起点,那么股改之后商业银行在推进经营结构转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不懈努力和坚定探索,则是商业银行从过去 技术上破产 的银行一跃成为今天存款、资本、盈利、市值、资产质量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银行的重要动力和根本原因。就相关问题,连线采访了中国工商银行金融研究总监詹向阳。
:为什么说转制和转型是国有商业银行提高风险抵御水平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
詹向阳: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后着力推进的转制和转型,一方面是通过体制机制的再造,实现经营导向的市场化、管理决策的科学化、业务运作的高效化和风险约束的刚性化;另一方面则通过经营结构的转型,构筑起跨市场、全功能的金融服务平台,夯实了支撑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国有商业银行转制和转型的主要举措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绩?请您先从体制机制的再造方面谈谈。
詹向阳: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架构,奠定了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层既是决策者、执行者,又是监督人,决策、执行和监督职能没有分开,经营决策一体化不仅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行*化和*企不分等问题,也严重制约了银行管理效率的提升。股份制改革后,国有银行在内部建立了 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的公司治理架构,赋予作为权力机构的股东大会、作为决策机构的董事会、作为监督机构的监事会和作为执行机构的高级管理层以明确的权利和职责,决策科学、执行有力、监督有效的公司治理运行机制日渐成熟。由于董事会是银行委托 代理链条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各家银行在优化董事会成员结构、健全董事会组织架构和改善董事会决策机制等方面做了很多的探索和创新,有效提升了董事会决策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
:请您再从经营结构转型方面谈谈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举措和取得的主要成效。
詹向阳:一是建立多元化、跨市场的业务体系,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平台。
股改上市后,商业银行因应客户需求,不断丰富和完善业务平台,提升跨境、跨市场服务能力。以工商银行为例,通过不断推进综合化经营,业务架构已经拓展至基金管理、金融租赁、投资银行、保险服务等多个领域,信贷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以及存贷利差收入在营业净收入中的占比都已经下降到了50%以内,形成了多元业务协调开展和多种收益来源相互补充的经营格局。在区域布局上,工商银行稳步实施国际化,截至2011年末,境外机构总数达到239家,覆盖五大洲33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络架构基本成形。
随着传统业务的转型和新兴业务的成长,国有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2004年至2011年末,5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净利润从1039亿元增至681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30.8%;加权平均净资产回报率从10.23%提高到21.03%,平均提升了10.8个百分点;平均总资产回报率从0.57%提高到1.28%,提高了0.71个百分点。
二是建立市场导向的经营机制,为银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在市场导向的指引下,商业银行加快了经营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改革步伐。通过流程优化和改造,商业银行剔除冗余环节,完善关键控制,改善客户体验;通过深化组织机构改革,推进扁平化管理,减少管理层级,缩短管理链条,逐步形成了满足以客户为中心、分工专业化、经营集约化要求的,科学分工、合理制衡、精简高效的内部组织体系,显著提高了经营效率;通过持续完善业务和产品创新机制,强化新业务和新产品的研发力量,构建便于金融创新交流和反馈的通畅信息渠道,提升产品竞争力,较好地满足了客户日益多元化、个性化和综合化的需求;通过深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科学高效的绩效管理体系以及兼顾市场竞争性和内部公平性的薪酬管理体系,更好地发挥了人力资源对银行价值贡献的创造作用。
:截至2011年末,五大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仅为1.09%,资产质量达到国际优秀水平。在建立风险管理制度方面,商业银行实施了哪些举措?
詹向阳:股份制改革之前,国有银行一直没有走出不良资产 积累 剥离 再积累 的怪圈。股改上市之后,风险和资本成为银行经营的刚性约束,从而推动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得以建立并不断完善。几家国有银行通过风险管理流程再造,建立起全行集中、垂直和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通过引入经济资本附加值和经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率等更科学的考核指标,引领全行关注资产收益和风险的匹配;通过组织机构改革和分离前、中、后台职能,将风险管理的职责落实到每个业务单元和每个员工;通过引进和开发内部评级法等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显著提升了风险计量与管理的水平。在先进的风险管理制度的保障下,国内商业银行克服了全球经济危机和国内经济周期性调整的不利影响,实现了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 双降 。截至2011年末,工、农、中、建、交五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仅为1.09%,资产质量达到国际优秀水平;拨备覆盖率高达249.7%,其中工行的拨备水平已超过260%。
:中国银行业转制转型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什么?
詹向阳: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走业务发展与资本支撑相协调、风险与收益相平衡的集约型发展道路。
最近几年,商业银行所处的经济和监管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银行业长期以来所依赖的以信贷资产高速增长拉动资产高速增长进而创造收益的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继续。因此,商业银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进一步注重业务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为经营转型取得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首先,商业银行坚持以效益为核心的理念,着力提升资产获利能力。201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以18.9%的资产增长,实现了39.3%的净利润增长,平均资产利润率达到1.28%。其次,商业银行摒弃了单纯追求规模扩张的发展方式,着重关注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率之间的平衡,实现包容式的业务增长。通过推进人员和点结构调整,实施经营模式变革,优化激励约束机制,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力明显增强,经营效率显著提升。再次,为适应资本和监管约束强化的趋势,商业银行一方面加强资本和风险管理,完善资本和风险评估水平,健全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制定与本行经营结构特征、风险管理水平等相适应的资本战略。另一方面,加快经营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不承担信用风险、不占用资本的金融资产服务等业务品种,统筹协调了风险与回报、资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
二是根植实体经济,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支持的同时,挖掘自身发展动能。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不仅是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更是金融机构突破发展瓶颈、获取发展动能的重要途径。股改上市后,国有商业银行站到了一个新的平台上,面对不断深化的金融改革以及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化和国内外经济周期性波动强化的严峻挑战,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性要求,把握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机遇,挖掘业务增长潜力,实现了业务发展和经营转型的统筹协调。
在信贷业务领域,商业银行调整了 垒大户 的传统展业模式,在甄选客户时,对制约实体经济长期增长的高耗能、高污染等行业实施严格限制,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引领实体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行业或部门以及事关经济动能顺利转换的传统产业改造和外向型部门升级。对于小微企业、 三农 企业等实体经济中的薄弱领域,商业银行持续加大融资支持力度,近三年来,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的年均增速达到35.5%,截至2011年底,小企业贷款余额已达10.8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9.6%。
三是以创新为抓手,围绕客户与市场导向探索新路径、新模式、新业务、新机制,激发自身转型活力。
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推进经营转型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驱动力。中国银行业在客户和市场导向的指引下,以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和创造客户价值为根本目的,积极发展符合客户正常生产经营需要,并与银行本身的风险控制和防范能力相匹配的新产品、新业务和新机制,在提升客户服务水平、优化客户服务体验的同时,也为自身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个人、公司和机构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和国际化,商业银行突破了存、贷、汇等传统业务的范畴,推出了很多贯通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表内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创新产品;随着中国经济外向度的不断提高,为满足 走出去 本土企业希望在境内外享受到无差别、同质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商业银行加快了业务产品向海外的延伸和推广。为满足客户专业化的服务需求,商业银行加大了体制、机制和流程的创新。以中小企业客户为例,商业银行针对其存在的担保资源不足、还款手续繁杂等困难,积极创新融资模式、服务手段、抵(质)押方式、业务流程和服务络,有效助推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后危机时代的中国银行业只要恪守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以客户为中心,一如既往地推进改革创新,加快经营转型,就一定能够实现继股改上市以来的再次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