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了两支雪糕,结账的时候显示25块6,我人傻了。”
做梦都想不到,有朝一日,雪糕也能让人高攀不起,甚至成了朋友圈里的新型凡尔赛。
“我吃了卖到断货的联名雪糕,我的高傲已经尽数展现了。”
比起炫“富”,吃网红雪糕更多成了胆量、毅力和耐心的证明:
排队几小时、跑遍几家店,花上十几二十块,吃一口“大概率会踩雷”的雪糕,真的是件挺需要勇气的事。
网红雪糕这股风,真的越刮越离谱了。
1.网红雪糕,“奇葩打架”
虽然许多地方还没成功入夏,雪糕的夏日大作战却早已开始。
各种网红雪糕横空出世,去年刷屏的咸蛋黄、椰子灰早已过气,被遗忘在角落。
从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某宝商品图
取而代之的,是造型更千奇百怪、口味更包罗万象、理念更五花八门的“后浪”。
当然,价格也更离谱。
这代年轻人对雪糕的印象,基本都是老冰棍、大火炬、小布丁奠定的:
亲民的价格,口味无非就是香草、巧克力、常见的水果,带来的却是最极致的享受。
但网红雪糕却一直试图告诉我们:大人,时代变了。
自从去年的咸蛋黄口味雪糕爆火后,厂家们都瞄到了商机,开始这方面下功夫。
在味道的离谱程度上,只有你想不到,没有雪糕厂商做不到。
爱吃甜的、喝奶茶,那就安排上甜品口味的雪糕。
从凤梨酥雪糕、马卡龙雪糕,到黑糖奶茶雪糕、铁观音珍珠雪糕、黑糖布丁雪糕……你喜欢的样子我都有。
凤梨酥雪糕/某宝商品图
有商家不走寻常路,致力于打破大家“雪糕是甜品”的刻板印象:
芥末味,辣椒味,东北铁锅炖口味……肉松、葱花、海苔,全都敢往雪糕上放。
总之,万物皆可雪糕。
东北铁锅炖雪糕/某宝商品图
还有试图唤起游子思乡之情、体现各地饮食文化的:
“山西老陈醋味”“湖南臭豆腐味”“扬州炒饭味”“上海葱油拌面味”。
臭豆腐雪糕,右下角怎么写着芝士豆乳味?
记忆中平平无奇的水果口味,也得注入网红的基因:
平平无奇的芒果、西瓜和哈密瓜都是过去时,现在流行的是牛油果、车厘子、杨梅、山竹……
从口味到色泽,都是“糕”人一等的样子。
为了进一步增值,雪糕还学起了奶茶,疯狂加小料,名字也变得越来越像绕口令。
饼干可可奶油和可可饼干奶油,是不一样的
牛轧糖、棉花糖、干酪、奥利奥、巴旦木等,早就是雪糕里的常客。
如果再有“比利时巧克力”“韩国乳酸菌”“德国啤酒”等高大上的光环傍身,普通雪糕的身价轻轻松松就能涨上几倍。
在形状方面,也慢慢变成了我吃不起的样子。
儿时嘴歪眼斜的小雪人,已经是我们对雪糕造型的全部想象。
如今,长得像只是造型雪糕最基本的操作。
要想红,还得有底蕴:长成文物、景点的样子,才是真的“糕”人一等。
五花八门的文创雪糕/图源澎湃新闻
有不少雪糕还打出了“无糖”“低卡”的旗号,誓要将不吃甜品的养生人群拉入雪糕消费者的大军。
复杂的口味,精致的造型,高端的小料,加上文化和故事背景……自然带来了不菲的价格。
某便利店冰柜旁的价签
让人每次看到,都胆战心惊,开始思索花一顿饭钱吃一口雪糕,到底是否值得。
2.下凡不易,“网红”叹气
雪糕,怎么越来越贵、越来越难吃了?
答案很简单,很多雪糕卖的已经不是口味,也不再需要“回头客”了。
促使许多人购买网红雪糕的,更多的是铺天盖地的宣传、对猎奇口味的好奇、被新颖概念吸引,以及“大家都在吃,我必须尝尝”的跟风。
每人尝一次,带来的销售额就已经十分可观。
比如,各种旅游景点的文创类雪糕爆火之后,去那里旅游却没吃特色雪糕,简直相当于白去一趟。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在樱花初绽的三月,瑟瑟发抖地站在北京的料峭春寒里,吃下一口樱花雪糕。
购买、拍照、发朋友圈一条龙之后,很大概率不会再吃第二次。
除了遍地开花的文创雪糕之外,雪糕还开始和各种各样的品牌联名,跨界圈粉。
如果觉得和食品=联名,还算是中规中矩,那你肯定不知道和酒类联名的“断片”雪糕:酒精度数高达五十多度。
更让人迷惑的,是和教辅资料、手机等品类的联名,把品牌名字印在包装上,做几个不痛不痒的口味。
随意中带着一丝糊弄,糊弄中不难看出“想红”的心。
如果说,之前的雪糕比的是谁更好吃,现在的雪糕,比的就是谁更能吸睛。
用奇葩的口味博热度和眼球,只是许多雪糕的流量密码。
真正提到吃,网红品牌还是不得不向传统口味低头。
据统计,“网红冰淇淋”的口味研发上,巧克力、草莓、香草、牛奶、水果等经典口味仍占据很大份额,远高于小众口味。
毕竟,谁都不想昙花一现、只能活一个夏天。
更何况,看似刷屏、遍地开花的网红雪糕,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火。
一二线城市的便利店和商超之外,全国还有余万家夫妻零售小店,也就是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小卖部、冷饮店。
数据统计发现,仅有33%的夫妻零售小店采购过网红冰淇淋。
约有83%的店主反映,还是1~3元的雪糕最好卖。
“流量为王”这个定律,怎么在雪糕界行不通呢?
3.雪糕,是用来吃的
还记得吗?雪糕其实是用来吃的。
无论造型再精美、概念多高端、包装再别致……它终究要被一口一口吃掉,或者化掉。
“贵”,并非网红雪糕根本的问题所在。
两块钱的“随变”、三块五的“四个圈”,对于儿时的我们,同样是一笔“巨款”:得花半天的时间去跟爸妈软磨硬泡,或者辛辛苦苦攒上几天零花钱。
但依旧让人魂牵梦绕。
到了现在,在吃上越来越舍得花钱的年轻人,怎么就不喜欢网红雪糕了?
答案很简单:不好吃,价格和快乐不匹配。
期待和现实的落差之下,难免产生被骗的感觉。
无论社交平台上铺天盖地的“一口快乐起飞”“全网最绝”“好吃到在街上旋转”的广告语多么夺人眼球,吃进嘴里的味道,才是决定雪糕生死的筹码。
如果十几块钱带来的快乐,还不如五毛钱一支的老冰棍,那为什么要买呢?
满足了一时的好奇之后,选择雪糕时最重要的筹码,还是味觉享受。
这或许是为什么,我们越来越怀念儿时的雪糕。
名副其实的绿色心情,绿豆沙一样冰冰凉凉的口感,一口就给你夏日的凉爽心情;
带着脆皮的苦咖啡,是儿时对于“咖啡”的第一印象,不走寻常路的微苦,不知道是多少人心中的白月光;
一支只要五毛钱的小布丁,咬下去奶香浓郁,小巧玲珑的体态,是许多小朋友的首选;
简单纯朴的老冰棍,甜丝丝的白糖水味,扎实的冰块口感,一边被冰到牙疼,一边大呼过瘾……
比起模仿各地特色的奇葩口味,漂泊在他乡的游子更怀念的,其实还是本土的那些老牌子。
沈阳的小伙伴,比起“东北铁锅炖”雪糕,更愿意跑遍整个城市,找一支正宗的中街冰点,或者礼拜天糯米方糕。
即使它们的包装“丑”到进入豆瓣“丑东西保护协会”小组,但东北雪糕用实际行动告诉你:别整没用的,吃我就完事了。
在广东,没有任何雪糕能抵得过五羊在他们心里的地位:莲花杯、飞鱼脆皮、红绿灯、香芋甜筒。
广东人的童年就是五羊给的。
便利店冰柜没有五羊的城市,就是感觉差点意思。
可惜的是,这些品牌的生存空间正在由于网红雪糕们的上位而越来越狭窄,甚至走向边缘化,在便利店的冰柜里都翻不到。
什么家庭啊?
在越来越多的雪糕试图用独特造型、奇葩口味、跨界联名,吸引消费者时,太多太多的网红雪糕,根本活不到下个夏天。
此外,还有关于质量的担心。
去年爆火的双黄蛋雪糕,“多次抽检不合格”的新闻,让它“过气”之后的处境雪上加霜。
“承包你每个夏天的快乐”“不想仅仅昙花一现”,网红雪糕的这些心愿,很多传统雪糕早在十几年前就早已达成,还被人记到了今天。
因为,在雪糕问题上,这一届年轻人真的不贪心,也不难懂。
我们只是想在花里胡哨的冰柜里,找到一支带来夏日好心情的雪糕。
这就是雪糕存在的全部意义。
来源: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