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抗复发治疗 http://www.kstejiao.com/在罗布泊失踪的人,彭加木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毕竟这里恶劣的气候和复杂的地形条件本来就是人类足迹难以企及的地方,但为何“彭加木失踪事件”会成为全民热议的最神秘话题呢?究其原因,是彭加木在失踪后,国家组织了四次大规模搜索,没有找到;另外这里又是我国原子弹的试验场,再加上在这里消失的楼兰古国、精绝古城等等,让人不仅遐思万分;另外,诸如一些像《中报》的媒体的一些不负责任的非科学报道,助长了国内民众的臆想。以至于出现一些如“双鱼玉佩”、“植物病毒”等近乎荒唐的猜想。
那么,彭加木到底怎样失踪的,他究竟去了哪里?
一颗铺路石子
年6月24日,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传出: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在罗布泊考察时失踪。
彭加木这个名字对于大多人而言,绝对是很熟悉的,年长的一些人在过去《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无畏的战士》等报道中了解过他感人的先进事迹,而年青的人则是从后来的妄想家们对彭加木失踪的离奇推敲而得知这个名字的,那么在研究他失踪之前,让我们大概了解一下彭加木是怎样一个人。
彭加木,原名彭家睦,年5月15日出生于广东南海县,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年,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作为中科院生物化学研究所的骨干。虽然对黄豆芽酸酶和原胶原的研究已经让他名声大噪,但他还是更加专心的加入到科研工作中。对于新技术,他总想多学点,但更加致力于对国家空白技术以及对科技生产力落后地方的开发。
这一年,有两条路摆在他的面前。一个选择是到苏联学习最先进的核磁共振技术;另一个选择是参与到综合考察委员会中对边疆地区开发资源。彭加木考虑再三,原则了后者——到边疆去!
为什么要去边疆呢,他写下了感人肺腑的理由:
我必须在出国和到边疆两者之间做出选择。我考虑的结果,认为出国学习的任务虽然需要,但可以由其他同志来完成。为了让科学在祖国遍地生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当原则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为了争取上级批准自己去边疆工作的要求,他甚至还给当时的中科院院长郭沫若亲自写了信,信中他无比自信的说道:“我具有从荒野中踏出一条路的勇气!”
为此,他还将自己的原名“彭家睦”改名为“彭加木”,别人不解,问他改名的原因时,他笑着说:“家睦是希望家庭和睦,着眼于小家庭,太狭隘了。我要跳出小家庭,到边疆去,为国家添草加木。”
年3月,中科院批准了他的请求,彭加木在调动户口时第一次将这个名字写进了档案和户口本。
当时他曾经的导师,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王应睐再三挽留他,而另一位老师曹天钦教授也很希望他留下来继续工作,他的好友们也纷纷相劝,但彭加木还是婉言决绝了。他在年4月6日的《新民晚报》上发表了《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一文,阐述了自己去边疆的原因。
我想做一颗铺路石子,让别人踏在自己的背上走过去也是光荣的,我愿意一辈子做这样的铺路石子。
这年秋天,彭加木来到乌鲁木齐,帮助筹建中科院新疆分院,从此他的命运紧紧跟新疆绑在一起。
由于长时间的高负荷工作,再加上边疆地区的恶劣环境,以至于彭加木在年被确证了纵隔障恶性肿瘤,也就是我们平时畏之如虎的癌症。按照当时的医学文献记载,这种病人从病发到死亡,最多活不过两年,而大多数此类患者,一般都是剩余半年的寿命,这也意味着彭加木的余生按天来算,开始倒着数了。
彭加木在知道自己患有癌症的消息后没有悲伤,他将目光投向了西北,他多么希望自己能投身到自己心爱的工作中去……在治疗中,彭加木几次被推入了抢救室,有一次他在生命垂危之际,还吟诵了一首自己写的诗。
昂首七尺志常多,改造戈壁竟若何?虎出山林威失恃,岂敢俯首让沉疴!
经过五个多月的治疗,彭加木所患的恶性肿瘤竟然神奇地萎缩了,这代表着治疗有效果,彭加木有救!于是在彭加木的坚持下,医生们同意他可以居家疗养,就这样彭加木开始了他“自救”的历程。
回家之后,他借来一堆中医药的书籍,开始自己研究起自身的病情来,时间一长,后来竟然给自己开起中药处方,他的病情也开始越来越好,从表面来看,根本没人相信他是一个癌症患者。
病情稍好,年9月9日,彭加木再次申请赴新疆工作,但中科院考虑到他的病情,并没有同意。然而彭加木在给中科院副院长竺可桢的信中却写道:“病与地区无关,发病的可能性到处都一样,与其在上海消极地等待,不如作极力打算。我在上海工作的作用不大,对我而言,容易消沉,况且乌鲁木齐的医疗条件还是可以的,我患病所需也是能够满足的!”
经过中科院领导和彭加木的主治医生的反复磋商,年2月底,中科院终于同意彭加木可以回新疆工作,但一切要以身体为重。
年4月,彭加木的事迹引起了聂荣臻元帅的注意,他写下了“向彭加木同志学习”的题词。年1月3日,彭加木在人代会期间见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他们亲切的叮嘱彭加木“要注意身体,好好工作!”彭加木激动的半天说不出话来。
此后的彭加木作为植物病毒学家,越来越繁忙,他到江苏、浙江研究治疗桑树的萎缩病;到广东、福建调查研究柑桔黄龙病;来到山东了解枣疯病;到河南探索小麦黄矮病;在北京、河北研究小麦丛矮病;在上海郊区探讨蔬菜病毒……中国大地处处留下了他带病的足迹。
那么,彭加木为何又出现在罗布泊了呢?
再回新疆,探索罗布泊
年冬,彭加木被任命为中科院分院的副院长,他再次回到新疆,这次是着手探索罗布泊地区。其实早在年,彭加木就到过罗布泊北部采集过土壤标本,年又来到孔雀河下游一带考察。
为什么彭加木要着手对罗布泊这个“神秘之地”进行考察呢?
其实罗布泊地区并不是表面呈现的那样荒凉,对该地区的土壤标本进行分析后,彭加木分析出罗布泊地区大量的钾盐,而钾盐一向是制作钾肥的最基础原料,但中国却缺乏这种原料,需要大量进口。另外在盐层中还含有大量稀有金属锂、铷、铯等,所以彭加木认为有必要对该地区进行考察,好为我国建设添砖加瓦。
年11月16日,彭加木参加了考古研究所、地理研究所等多家单位组织的考察队,第三次进去了罗布泊地区,这一次考察的主要目标就是著名的“楼兰古城”,位于罗布泊西畔。经过三天的艰苦跋涉,终于到达了楼兰遗址,在这里挖出了公元2世纪“贵霜帝国”的钱币,以及一些写有怯卢文字的碎纸张。
沿着楼兰遗址继续往前走,在12月初到达了罗布泊地区库鲁克山的兴地峡谷,这里也是我国屈指可数的“旱极地带”,年降水量不超几十毫米,所以库鲁克山也被称为“干山”,但是考察队在这里却找到了高三米,宽十米的珍贵岩画,为我国的考古工作又加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经过二十多天考察队胜利返回乌鲁木齐,尽管这次没有直接进入罗布泊,但帮助彭加木初步摸清了穿越雅丹的途径。在回到乌鲁木齐后,彭加木制定了“新疆罗布泊洼地科学考察”的计划并呈报给了上级单位。
年5月3日,彭加木率领着科考队向罗布泊进发了,这是他第四次进入罗布泊地区。彭加木的计划是大胆的,他史无前例的准备率队从北面的基地进入湖区,纵穿罗布泊,到达湖区南岸的米兰。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第一次纵穿,以失败告终,他在基地与队员们总结失败原因,决定再次出发,尝试第二次纵穿罗布泊。这次彭加木精简了人员,由原来的11人变为6人,分别是队长彭加木,副队长汪文先、队员陈百禄、王万轩、包纪才、萧万能。
他们自5月30日从罗布泊西北山前咸水泉营地出发,经过一周的艰难纵穿,于6月5日到达了南岸的米兰,他们这次的纵穿终于成功了,彭加木高兴万分,亲自杀羊庆祝,然后队员们在米兰休整,准备下一步行动。
在纵穿成功后,彭加木根据考察“古丝绸之路”制定了由米兰东进,经过东力克、落瓦寨、山兰子、库木库杜克、羊塔克库都克、红十井、开元、新东一号,然后取道吐尔逊北上返回乌鲁木齐的计划。
经过谈论,队员们一致同意了彭加木的计划,决定全员东进。于是在米兰开始采购物资,买了五十斤面粉,三十斤大米,还有汽油、淡水等等,而彭加木则个人另外买了一斤青岛食品厂生产的椰子奶油糖,这也是他的习惯,他经常在队员们体力不支时拿出来给他们补充体力。
同时在米兰,科考队增加到十人,新增队员为闫红建、沈观冕、马仁文、陈大华,汽车也增至三辆,准备可谓是充分的。但彭加木还是对队员们说:“作好接受艰苦锻炼、考验的思想准备。”
年6月11日早晨7时30分,全队十人分乘一辆越野车、一辆8座吉普车、一辆大卡车向东进发了。
由于气候、地形原因,直到6月16日下午2点,考察队才走到了疏勒河南岸的库木库杜克扎营,在河道南边就是著名的库木塔格沙漠,此时其实才走了原定路程的一半,所以汽油和水各剩一桶,远不够维持接下来的考察活动。
怎么办呢?经过全员谈论,最后决定向附近驻军告急求援,彭加木虽然也同意大家的意见,但他觉得用直升机运输淡水,太浪费国家资源了,要知道直升机来他们所在地来回要好几个小时,要花费国家上万元资金,我们为什么不能自力更生,就近找水呢?
要知道“库杜克”在蒙语中就是井的意思,而他们所在的库木库杜克附近,标注着四个井位。而且在年1月,中日两国合拍纪录片《丝绸之路》时,便在这附近一个叫“八一泉”的地方加过水,正因为这样,彭加木才坚信,他们所在营地的东边一定有水井,一定可以找到水!
陈百禄和副队长汪文先照顾彭加木的身体不好,便自告奋勇向东去找水井,但却没有找到。于是在6月16日晚上10点10分,考察队向基地驻军发出求援电报,电文也是彭加木拟的。
17日上午9点,在吃早饭时彭加木再次提出要向东去找水井,他提议开车向东去找水井,他计算这一路程大约要公里,要用掉半桶汽油。但队员们都劝他等与部队联系后再作决定。彭加木说我们可以一边与部队联系一边找水井,两不耽误,如果找到水井就可以不用飞机运输淡水了,彭加木说完,离开了帐篷,坐到平时乘坐的越野车内查看地图,队员们则一边打牌看书一边等待着驻军的回电。
11点30分,考察队收到驻军回电,他们将电文破译后,已经快12点了,汪文先拿着电文想给彭加木看,却找不到彭加木人了,开始他以为彭加木出去方便了,也就回帐篷等着彭加木的回来,但等了一大阵仍然没有彭加木的身影。12点30分,王万轩在越野车的驾驶室里,发现彭加木看的那本地图中夹着一张纸条,纸条有一半露在外面,上面用铅笔写着:我往东去找水井。彭17/6,10点30。
彭加木一个人去找水井了!他独自往东,就此失踪,留下的纸条成为他的绝笔。
彭加木独自出走后,考察队员们等了一会,期盼着彭加木能够回来,同时他们开始烧水,准备往水壶里灌水出去寻找彭加木。
而据马仁文的记载:当时的地表温度为64摄氏度,气温为52摄氏度,帐篷内温度为44摄氏度。从下午3点开始,库木库杜克刮起大风,队员们在下午4点开始冒着风沙向东寻找彭加木。
寻找彭加木
越野车向东开了1公里左右,考察队发现了一行脚印。队员们认定是彭加木的脚印,便沿着脚印继续寻找。在6公里左右的沙丘,已经不明显的脚印再次清晰起来,但无奈天热已黑,只得返回库木库杜克营地。
晚上9点30分,考察队给基地驻军发去紧急电报:“18日凌晨2点联络,有重要情况报告。”当天夜间,考察队员们在沙丘上燃起两堆火,每隔一小时打三发信号弹,以保证15公里内都能看到,他们期望彭加木会看到火光、信号弹,给其指引归途。
深夜2点,驻军如约发来电报,队员们将“彭副院长17日10时一人外出为回”的重要情况报告驻军,并请驻军转告中科院新疆分院。
6月18日早晨6点,考察队员们继续向东寻找彭加木,但仍然一无所获,不得不退回库木库杜克营地。中午12点5分,驻军派出一架直5直升机降落到营地,解决了科考队缺乏淡水的燃眉之急。同时基地首长让直升机加入到搜救彭加木的行列中,也无功而返。
19日考察队提出要求,向东更远处寻找彭加木,当夜不返回营地,但上级领导表示不同意,要求他们在搜救过程中必须返回营地,以免在寻找过程中发生其他意外。
就在当天下午,考察队员们在库木库杜克东北方向,发现了一行向东的脚印,经过鉴定,确认是彭加木鞋子留下的脚印,队员们欣喜万分,他们沿着脚印追到一个土丘,上面长着芦苇,芦苇根部找到被撕成两半的糖纸,这张米黄色的糖纸上印着“椰子买糖”以及“青岛食品厂”的字样,同时在这个土丘上找到明显有人坐过的痕迹。
从鞋印到糖纸,已经确定就是彭加木所留。他们沿着脚印继续向前寻找,只见脚印时而向东,时而偏西,但目标很明显就是朝着“八一井”的方向行走,为了不弄丢这些线索,考察队员们再次向上级申请,不回营地向更远的地方去寻找线索,这次虽然上级同意了,但是很可惜,考察队员们连续两天的寻找,他们到了“红十井”,也到了“八一井”,除了开始的糖纸、脚印线索外,其他一无所获。
在6月19日到21日,驻疆空军直升机搜索了两个架次,运5飞机搜索了三个架次,也毫无收获。
6月20日,新疆军区派出了地面部队参与搜索。
6月27日,兰州军区派出了一个防化连,自甘肃敦煌向西库木库杜克方向寻找。
7月4日,公安部从南京、上海、烟台等地区调集了一批精干的侦查员和警犬,来到马兰会同部队进行搜索。
7月6日,所有搜救人员分为三组,对彭加木进行第三次大规模搜索,然而原本寄予厚望的警犬也因气温太高,无法正常工作,其他成员也毫无所获,这次的搜索工作一直进行了26天,当时已经距离彭加木失踪已经一个半月,即便找到,他也肯定已经牺牲,按理说国家不可能会再发起搜索活动,但是就在年11月10日,国家再次组织了大规模的搜索活动,这次参与的人数,出动的飞机汽车,持续的时间也远远超过前三次,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是香港《中报》放出一个谣言,称彭加木外逃美国。为了驳斥香港《中报》的谣言,于是国家组织了第四次最大规模的寻找彭加木的活动。
这次的搜索工作与之前不同的是采用了“拉网战术”,点、线、面相结合,步步为营,全面寻找。这次的搜索工作进行了41天,但结果仍然是彭加木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那么,彭加木究竟去了哪里?
彭加木失踪之谜
彭加木失踪之谜,多年来一直是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