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石莲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梁家屯bull咸亨桥 [复制链接]

1#

一年以前,据时在石莲子镇宿家汀河村担任第一书记的陈献岭先生介绍,在梁家屯村有一古桥,叫咸亨桥。一听到“咸亨”二字,自然就想起中学时代学过的鲁迅先生写的《孔乙己》,脑海里就浮现出穷困落魄、喜爱卖弄的孔乙己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来咸亨酒店赊酒并且提问小孩子们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的场景。难道二者有什么渊源?时间不久,我们就顺道对该桥进行了探访,在东、西梁家屯村之间确实有一座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的单拱石桥,古朴典雅,桥头有一石碑也证实了陈献岭先生所言不虚,然咸亨桥与咸亨酒店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因当时只是走马观花般地看了看,回来后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一年后在一个爽风拂面、金穗飘香的日子里,我们偕友再次探访,因事先准备得比较充分,又到村里走访了一些老人,咸亨桥的来历及其传说也就浮出了水面。

据梁氏家谱记载,梁姓始祖自明初即随洪武帝当兵,屡立*功,至永乐四年(年),被封为广武将*,并准许在中原界内屯田练兵,故梁姓在此定居后以屯田练兵之意取名梁家屯。过去在东、西梁家屯村之间有一条纵穿而过的大沟,每逢夏秋两季,大雨来临,雨水沿沟顺流而下,沿途又汇合西北湖等地里的雨水,形成了汹涌的洪流。由于暴涨的洪水冲刷之故,这条大沟就越来越宽,越来越深,加之这条沟的上游有一石泉,水源极为充沛,致使这条大沟常年流水不断,别说在洪水泛滥时节,就是在平日越过这条沟都非常困难,虽有好心人在水流中放上了几块垫脚石,但车辆难以通过,人步行其上,跌倒陷于泥中者不计其数。家里有亲戚走动时,送亲戚都必须亲眼看到越过这条大沟才能放心回来。当时在大白崖村有两座大庙,每年的三月三、六月六逢庙会,周围十里八乡的村民都盼着这天,这天不光是男人的庙会,也是妇女的庙会,这就苦了那些裹足的小脚女人们,在平地上走路尚且不稳,何况在左摇右晃的垫脚石上行走。村民隔沟如隔天,一筹莫展,苦不堪言,只好望沟兴叹。在一个寂静的夜里,有位村民做了一个美梦,梦中那悠深的沟里,水在悄无声息地流淌着,只见有一座大桥飞架东西,横跨于大沟两侧,行人在大桥上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他看着大桥心情灿烂无比,禁不住“哈哈”地笑出声来,结果把自己笑醒了,醒后才知道,刚才竟然是南柯一梦,他思之梦境,顿有所悟:每天从这里过沟的人很多,要是真在大沟上修建一座桥,方便过往的人们,那该是多么好的一件善事呀!天明后,他急忙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本村的一位乡绅,乡绅一听,这可是是个好主意,在大沟之上架座大桥,是一件为村人排忧解难,造福一方、泽被后代的大事,老百姓都梦想有座桥,自己又岂能等闲视之。在那个社会生产力非常低下的年代,修这座跨沟大桥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难度相当大,资金就是很大的问题。然自古以来,修桥铺路是行善积德、惠及后人的传统善举,民间有“修桥补路,添福添寿”的说法。当乡绅召集大家商议造桥事宜时,应者云集,百姓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在这位乡绅的带动下,周围诸村的大户人家也都慷慨解囊,平民百姓们虽然没有多余的钱,但是为了架桥,对凑钱出力也决不含糊,有的还将自己家的财产变卖后捐出来。真是人心齐,泰山移,造桥资金很快就筹集到位了。建一个什么样的桥呢?建木桥容易被洪水冲毁,建座石桥,只要根础牢固,无人为破坏,自然是坚固耐用。用长石板架起建桥最为简易快捷,然当地不产这种石材,即使有这种石材,如此大跨度的桥,重载的车辆行走在桥板上很容易压断,听说在河西有建桥这方面的行家,于是急忙派人请来商议对策。这位建桥师傅实地观察后决定建一石拱桥。其方法是先挖基坑,打设木桩,再砌桥基,在桥基上铺设木棒,用土砌成半圆形土胎,按放样尺寸,将方形石头凿呈上宽下窄状,逐块按照顺序铺到土胎之上,石缝之间用白石灰嵌缝,石块拼砌成拱后撤掉土胎,桥面用碎石、沙土等铺平,桥两侧设有石护栏,桥底用石板铺就。大家一听建造这种桥,都兴高采烈,举双手赞成。于是立即推举了十位有威望的村民作头领,接着选择了吉日良辰就开始架桥了。破土动工那天,风和日丽,碧空如洗,人们如过大年、娶媳妇般喜庆,男女老幼,倾巢出动,一个个都主动地投入到建桥的行列,大家分工明确,各行其是。工地上人头攒动,热火朝天。大家精雕细琢,齐心协力,日夜加班,工程进展非常顺利,在大清嘉庆十六年的春天,凝聚着人民汗水和智慧的一座大桥眼看着就大功告成了。

有了大桥总得有个名字,这就像有了孩子就要起个名字一样,给大桥起名的重任自然就落在这位乡绅的肩上,只见这位乡绅手拈胡须沉思:《易经》“含弘广大,品物咸亨”句中,有“咸亨”二字,既然这座大桥使大家的出行变得顺畅通达,有“咸亨”之意,那就把这座桥命名为“咸亨桥”吧,事情就在这样定下来了。有人建议在桥头立一通功德碑,记载建桥善举,大家都觉得此建议甚好,于是一通不大的石碑就立在了桥头上,碑中对大桥名字和建造年代交代得清清楚楚,对参与建桥的村落、捐款人、领袖、工匠及碑文书丹者的名字均镌刻其上,以弘扬善德,昭彰后人。碑文内容第一部分从右向左依次记录为大屯、石拉子、新庄、聂家庄、张官庄、尤家柳峪等参与建桥的村名;第二部分为80人的名字,第三部分为领袖名字,依次为梁永松、梁永恕、梁永被、梁永慈、梁永克、庄慎修、艾永宽、梁从,梁宏志、梁宏祉,此外还有石匠和书写者的名字。大桥落成后,当时有这样一种风俗,就是要推选一位老人第一个走过桥面,这位必须是寿高体健、德高望重、夫妻和睦、子孙齐全的好命老人,他走过之后,别人才可以跟在他后面走过,意思是都向他看齐,成为有福之人。大家一致推荐乡绅担当此任,因他除具备上述基本条件外,其学问和品行也为乡人所称道,这位乡绅也义不容辞,只见他红颜鹤发,长须飘逸,神采奕奕,率先健步走上大桥,众人跟随其后,浩浩荡荡的队伍从桥上走过,场面温馨而壮观,人们顿时欢呼雀跃,热烈庆祝大桥的建成。举数村私家之物力建成的大桥连接着大沟两侧,天堑变成了通途,东来西往的行人可以在其上如履平川般地自由往来,大大方便了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村民得以安居乐业。

因为“咸亨桥”这个名字,毕竟出自文人之口,显得斯文而深奥,老百姓不太认可这个名字,后来有位大字不识的村民说:“这种大桥只有我们梁家屯村有,我看就叫梁家屯大桥吧!”这虽是一个丝毫没有文化底蕴的名字,但真实、质朴、顺口、亲切,大家听后都一致说好,“梁家屯大桥”这个名字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地叫开了,直至今日这里的老百姓仍然习惯这么叫着。这座石拱桥在周围十里八乡堪称一流,自建成之日起就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行人无不畅快赞叹,村民也深感自豪和荣耀。过去村里一个小孩走失到很远的一个村子里,这个村子里的人就问小孩是哪个村里,小孩摇头不知,就问你村里有什么东西?小孩用手在空中划了一个大弧后开口说道:“俺村里有一座很大很大的桥!”外村人马上就想到这可能是梁家屯大桥,于是就把小孩送来了,果不其然,来人顺利地找到了小孩的父母,由此可见这座大桥的知名度在当时确实非同一般。

这座坚固典雅、飞峙东西的拱形石桥,不仅是贯穿东西的交通要道,而且也是百姓视野中一道靓丽的风景,每天东来西往的行人、车辆莫不从它身上踏过,如推车的、挑担的、赶毛驴的、下田劳作的等等,真是行人车流如梭,络绎不绝。人们步行其上,一种踏实豪迈之感油然而生,这方水土也因这座大桥而灵动,这座大桥虽有数米之高,但人或牲畜跌落桥下都会安然无恙。据说有一日,一位老人抱着孙子不慎跌到桥下,结果是老人抱着孙子从沟底下爬出来了,没伤到一点皮肉;一村民耕完地回家,由于耕牛行走时左右摇晃,他肩抗着犁与耕牛并排从桥上通过,不慎被牛挤至桥下,同行的看到这一幕,心想坏事了,人即使跌不死,也得被犁头戳伤,没想到这个村民扛着犁笑着从沟里出来了,只是湿了点衣服;有一回,村中有一头母驴由于受了惊吓,脱了缰绳向村外跑去,小驴驹子尾随其后,由于跑的速度很快,当经过这座大桥时,小驴驹子没刹住步突然蹿到了桥下,随后赶来的驴的主人一看吓坏了,这头小驴驹子非跌死不可,也就等着吃驴肉的份了,心痛的要命,没想到小驴驹子在沟底打了一个蹦又蹿了出来,驴的主人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过去人都非常迷信,现实中诸多活生生的例子,就猜疑桥下一定有神灵护佑,有一天这种想法被证实了,那是夏天的一个中午,在大桥上游东边有一大堆乱石,乱石上面长满了爬山虎,还丛生着许多杂草,一个小孩经过乱石堆时发现上面的杂草在动,往杂草从中一看,发现一条大长虫正在草丛里穿行,小孩回家就和父母说了,消息传开,人们都认为这条长虫有道业了,是它在护佑着村民,后来人们在村外发现了这条长虫脱的皮,成人的拳头及上肢伸进去面绰绰有余,大家知道这条长虫确实是条不小的货。由于人们从来没发现它出来伤害人或牲畜,都认为它不伤天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人们就改变了原来的想法。那是六十年代末的一个夏夜,天气阴沉,乌云四罩,一会儿就风雨交加、倾盆大雨下个不停,突然一道闪电把大地照得通明,紧接着就是一个巨大的雷声,村民都觉得房屋在抖动,吓得大气都不敢喘,第二天早晨,雨过天晴,人们来到桥边一看,大桥稍东的桥面上被雷劈出一个大坑,拱形桥洞边缘上的几块拱形石也被震落,人们都说昨晚雷公劈死了这条大长虫。此后老百姓确实再没见到这条大长虫。

本村一村民叫古凤茂,是一位善心仁厚之人,平日就爱做修桥补路的善事,他看到拱形桥洞的几块石头掉了,这将严重低影响到大桥的寿命,为了不给乡亲们添麻烦,他想独自一人把掉下的石头安上去,结果安了半天,无功而返,后来又请来了修桥行家才得以完成,村民就开玩笑似的说道:“古凤茂修大桥,万古千秋。”此话一直当笑话流传着。到了六十年代末,大桥除了行人、牛马通过外,又多了机动车,这座大桥就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了,于是村民就对该桥进行了拓宽改造,在原来的基础上向南拓宽到现在的6.4米,后来桥洞因泥沙淤积之故,桥就显得矮小了,这就是我们现在见到的模样。该桥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该桥被发现,年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年在桥头又立一石碑,对咸亨桥及其石碑作了简单介绍:位于梁家屯村中,嘉庆十六年春立,有一座碑,碑宽0.6米,高1.3米,厚0.25米。碑文主题是咸亨桥。桥体现宽6.4米,原宽3米等。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悠悠万事如同过眼烟云淡淡远去,而见证先民们那勤劳、智慧、积德行善和淳朴大度民风的咸亨桥虽历经百年风雨侵蚀,依然屹立如初,雄姿不减当年,它承接着人们往来的脚步,印下祖辈们的串串足迹,记录下世世代代追求希望的历程,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今捉笔草就此文记之,用以表示对那些即将逝去的大桥诸多传说的永久怀想,同时也想让大家知道,在梁家屯村这片文化底蕴厚重的土地上,有一座我县境内最古老、至今尚在使用中的石拱桥,那就是咸亨桥。(本文根据梁立西、梁立廪、梁焕培、梁迎培、梁左乾等老人的口述整理而成,另承蒙孙仲玉、李怀泉等先生的戮力协助,谨此致谢)

作者单位:医院中国农业银行莒南支行

李凤苍沈春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